从“有”到“优”:提升国企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路径
国有企业党支部组织生活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锤炼党性修养的基本形式。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国企党组织普遍实现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在多数单位得以落实。然而,在实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迈向“优”,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关键命题。
1、内容创新与形式优化:让组织生活“活”起来“实”起来
要推动组织生活从“有”向“优”转变,必须在内容设计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应突出政治性这一根本属性,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每次组织生活都有明确的政治主题和思想引领。在此基础上,注重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阶段性重点任务,精心设计议题。例如,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可围绕“党员在技术攻关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专题讨论;在深化改革攻坚阶段,可组织“我为改革发展献一策”主题建言活动,使组织生活成为推动中心工作的有力抓手。
在形式方面,应打破单一会议模式,探索多样化、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方式。运用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知识竞赛、实地参观等多种手段,提升党员的参与感和代入感。鼓励开展跨支部联学共建,促进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时段,采取“班前会+微党课”“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等组合模式,解决工学矛盾。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使组织生活不再是被动参与的任务,而成为党员期待的思想交流平台和精神成长空间。
2、制度保障与考核激励:构建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
提升组织生活质量,离不开健全的制度支撑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应在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相关党内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点细化操作规程,明确各类组织生活的频次、流程、标准和责任人,形成闭环管理。建立上级党组织列席指导、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加强对基层支部的督导和服务,及时发现并纠正苗头性问题。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台账完整度、出勤率等量化指标为主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组织生活实际成效的评估。可通过党员满意度测评、现场观摩评议、成果应用反馈等方式,综合衡量组织生活在统一思想、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等方面的实际作用。将组织生活质量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和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强化结果运用,树立鲜明导向。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保障机制,推动国企党支部组织生活真正实现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郑煤集团煤炭运销分公司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