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理论纵横 >

破“话语壁垒”:让思政工作说“家常话”、讲“新鲜话”

随着国有企业员工结构日益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的职工对信息接收的方式和偏好差异显著。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宣传难以满足个性化、分众化的需求,使得思政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受到制约。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职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节奏快速,若思政话语仍然停留在“文件体”“报告风”,则极易被边缘化,失去在思想阵地中的主导地位。为此,必须打破“话语壁垒”,让思政工作说“家常话”,讲“新鲜话”。

1、推动话语转型:从“官话”到“家常话”

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国有企业开始探索话语体系的转型路径,强调将政治话语转化为贴近职工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家常话”。这一转变并非降低政治标准,而是通过语态调整实现内容的有效传递。例如,在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时,不再简单复述条文,而是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职工关心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安全生产等具体问题进行阐释,使政策精神具象化、生活化。

一些企业在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时,采用“故事化讲述”方式,以一线党员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他们在技术攻关、抢险救灾、志愿服务中的感人片段,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代入感,也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可感可触。鼓励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在讲党课时减少PPT堆砌和术语罗列,多用口语化表达、比喻和设问,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与参与度。

2、创新传播载体:让思政教育“讲出新鲜话”

在话语内容转型的传播形式的创新也成为打破“话语壁垒”的关键环节。国有企业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内部学习APP等,打造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的内容产品。通过制作微视频、漫画图解、音频播报等形式,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视觉化、碎片化、互动性强的信息模块,适应现代职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信息消费习惯。

部分企业还尝试引入“直播党课”“线上知识竞赛”“打卡学习”等新型互动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参与感和即时反馈。例如,利用企业内网平台开设“每日金句”栏目,精选重要论述并配以简明解读和应用场景提示,帮助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更有单位设立“职工心声信箱”或线上匿名反馈通道,及时掌握思想动态,针对普遍关注的问题主动发声、答疑释惑,变“被动听讲”为“双向交流”。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核心在于建立信任、引发共鸣。打破话语壁垒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一种平等、真诚、有温度的沟通机制。国有企业在实践中,只有真正倾听职工诉求、回应现实困惑,才能让思政工作从“高处不胜寒”走向“润物细无声”,才能了解职工所思所想,及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思想环境。(河南交投颐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李承臻)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