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河南宝丰:农民王晓鹏的幸福生活

     河南党建网讯(李万全 通讯员 马俊歌 柳真真)“除去土地流转成本、种子、肥料、除草、浇地、人工成本,今年纯收入12万元。孩子上学有教育补贴,咱爹有养老金……”12月10日,宝丰县闹店镇大张庄村村民王晓鹏的家里传来阵阵欢快的笑声。记者走进一看,他们一家子正在晒今年的“幸福账单”。


   今年38岁的王晓鹏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看上去比同龄人更显成熟。他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外出打工,因离家太远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2016年,他选择了回乡创业,从父辈手中接过了种植的“接力棒”,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在其父的带领和自己的努力下,王晓鹏慢慢成为了农业种植的行家里手,种植面积达到了2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豌豆等传统农作物。

    “其实以前俺家的生活也很艰难,我在读高中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足100元,床上铺的是用破旧棉袄做的褥子。为了让我好好读书,俺爸包了几十亩地,盼着能够‘土中生金’。”王晓鹏回忆说,“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苦尽甘来,家里的房子是新盖的,宽敞明亮。前年我买了辆五菱面包车,去年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的房子,明年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
农业种植不仅使王晓鹏赚到了钱,他还为村里老年人、贫困人员等劳动力相对较弱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每年支付的工资就有8万多元。

    “俺的7亩地都租给他了,一亩一年500多块钱,闲了在地里干活,每天还有70元的收入,比自己种着划算。”今年66岁的大张庄村村民李存说。

   为了打破父辈的传统种植模式,近几年,王晓鹏先后花费15万元,购买了除草机、打药机、秸秆粉碎机等农机具,告别了传统耕作方式,实现了机械化播种、施肥、收割。同时,他还利用农机帮助其他村民翻地、除草、收割。在王晓鹏看来,现在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业的未来是属于生产现代化和集约化。

   “从一粒种子变成绿色的秧苗,从小苗到抽出麦穗,每一天都有变化,很有意思。”王晓鹏带领记者来到他承包的田间,指着小麦的长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苦点累点有什么呢?银行里有存款,父母健康,孩子懂事儿,一家人相亲相爱,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