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破后立改文风 求真务实转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短、实、新”文风,要求“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文风是作风的镜子,字里行间见初心;作风是文风的根基,行止之间显担当。改文风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也不是抽象的口号高喊,而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破口”,是转变作风、走好群众路线的“实践课”。唯有让文风“返璞归真”,才能推动作风转向“真抓实干”,让笔尖流淌为民情怀,让行动彰显担当作为。
破“长篇累牍”,立“言简意赅”。胡适先生推广白话文,不是让白话文如“裹脚的布”,文风之弊,往往始于“虚”:有的文件洋洋洒洒却“空洞无物”,满篇“正确的废话”;有的讲话长篇大论却“离题万里”,尽是“套路的表态”;有的汇报堆砌数据却“避重就轻”,透着“表面的光鲜”。党员干部要把“以文辅政”落在实处,让改文风的成效体现在发展实绩上。在乡村振兴一线,少些“规划漂亮”的报告,多些“产业落地”的方案,让文风转变推动项目扎根;在基层治理前沿,少些“制度完善”的总结,多些“矛盾化解”的办法,让作风过硬带来民心安定;在改革攻坚战场,少些“风险可控”的表态,多些“路径分析”的举措,让文实风正护航突破创新。要带头摒弃“虚假文风”,少一些“穿靴戴帽”、多一些“干货实招”,少一些“套话空话”,多一些“真知灼见”,让经验举措、工作成效“占领高地”,让加强领导、组织保障“精炼简约”,减少公文内耗,提高工作效率。
破“虚浮空洞”,立“朴实无华”。文风连着作风,笔杆子折射“官样子”。改进文风的最终目的,是倒逼作风从“机关大院”走向“基层一线”,从“纸上谈兵”变为“躬身实践”。群众看干部,不只看“说得怎么样”,更看“做得好不好”。公文写作,或是汇报工作,或是宣传成效,都需要把“高深的理论政策”转化为“行动的实际语言”。党员干部要打破调研报告“闭门造车”、民生政策“水土不服”的窘境,与其“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不如“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要站稳群众立场,先当人民的学生,后做百姓的老师,用好“四下基层”,聆听百姓心声,探究百姓生活,积累百姓语言,在调查研究中抽丝剥茧,把基层调研走的每一步都化成文中的字字箴言,转为实践服务决策的理论依据。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善用大白话讲大道理,把“大道理”讲述成“小故事”,把“大哲理”拆解成“小典故”,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政策,用具体可感的案例谈成效,让文字褪去“官腔”、接上“地气”。
破“老生常谈”,立“革故鼎新”。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党员干部要关注最新时事、社会热点,聚焦大众关心关切的内容,善用“网言网语”,立足实际写立意清晰、有角度的观点,让笔端常蘸“烟火气”,脚步多沾“泥土味”,让文章“为时而著”。要投入时间精力“琢磨事”,让工作从“过得去”迈向“过得硬”,要善于记录山穷水尽时的新困难,记录逢山开路时的新点子,记录攻坚克难中的新思路,记录柳暗花明时的新灵感,让文章在新时代不断迸发出新火花,进而推进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以文风的“新”推动实践“知而行”。“文以载道”,转文风的本质是让文字成为“行动的先导”。要让文件让讲话少一些“照本宣科”、多一些“靶向施策”,文风的“清爽气”自然能驱散形式主义的“浮躁气”。
文风清则作风正,作风正则根基牢。改文风是一场“自我革命”,转作风是一次“能力淬炼”。唯有褪“虚”归“实”,让笔尖连着民心、行动贴着民意,才能以清新文风涵养优良作风,以过硬作风推动事业发展。(田润娇)
上一篇:光影铭记历史,银幕传承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