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破除形式主义枷锁 激发基层实干动能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如一把利剑斩破形式主义的层层枷锁,以党内法规的刚性约束为基层减负划出“硬杠杠”,标志着这场攻坚仗、持久战进入制度化推进的新阶段。

新规构建减负长效机制,是破解基层困境的制度破局之举。长期以来,形式主义这一痼疾如同三重枷锁困住基层手脚:文山会海消耗大量精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人分身乏术,过度留痕的考核体系偏离实干导向。如今,新规直击痛点:从“发文源头”严把关口,明确禁止重复发文、照搬照抄,让基层干部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抽离。破除“指尖上的忙碌”,清理不必要工作群,规范打卡留痕,使信息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而非负担。校准“考核指挥棒”,剔除“唯数据”“唯台账”的异化指标,让考核指挥棒真正指向实绩。“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形态将成为历史,“沙滩流水不到头”的尴尬局面将不复出现。

新规明确减负细枝末节,是确保政策落地的按章执行之道。三大突破性举措构建起切实可行的制度框架:文件字数“瘦身”,地方文件不超5000字、专项文件严控4000字内,倒逼公文写作摒弃“穿靴戴帽”回归务实本质;考核标准“纠偏”,严禁将网络投票、点赞数量与政绩挂钩,打破"数字政绩"的迷思;工作留痕"松绑",明确不得强制要求制作精美台账、拍摄工作视频,让基层干部从“纸上功夫”转向“田间地头”。

新规筑牢减负四梁八柱,是巩固治理成效的长效落实之道。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领导干部需带头示范,少开"嘴上落实"的务虚会,多办"群众有感"的民生事,将决策现场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优化权责匹配机制,在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强化资源保障,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创新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工作实效,从源头杜绝"表格脱贫""拍照迎检"等形式主义变种;更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营造鼓励创新的干事氛围。

如今,基层干部能腾出时间宣讲惠民政策,借助数字平台压缩会议时长提升服务效能,减负成效正在显现。当“痕迹管理”让位于群众口碑,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在基层实践中徐徐铺展。这既是新时代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乔治)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