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一先生汉简书法用墨艺术
胡杰一,号古月济生,周口华侨医院董事长、主任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原资深汉简书法家,澳大利亚金色年华教育集团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其声名远播海内外。他的汉简书法用墨艺术不亚于其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威望。
胡杰一先生用力最勤、建树最丰的是人们所熟知的周口精神病医院(周口华侨医院),但他探索的触角却伸展到了心身障碍、针灸治疗、心理学教学、国际学术交流、诗词歌赋、汉简书法等诸多领域,且多有独特见解,深为学界所瞩目。他做学问,同别人不一样,总能见别人所未见、发他人所未发。一个话题,一经他手,总会透出新意,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见解。
胡杰一先生认为书法与精神疾病治疗的关系呈现出“辅助性治疗手段”与“非核心治疗方法”的双重属性,书法通过专注训练、情绪调节等机制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一是书法练习要求患者专注于笔画、结构与节奏,这种“沉浸式体验”可暂时转移对疾病症状的关注,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同字体(如行书的洒脱、篆书的沉稳)能引导患者释放或调节情绪,成为非语言的情感表达载体。二是治疗师通过个体化方案(如从基础笔画到复杂创作的阶梯式训练),帮助患者提升手眼协调、逻辑思维等认知能力,同时通过群体练习增强社交互动,间接改善社会适应力。三是长期书法练习者在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上有显著提升,部分患者甚至通过教学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认同。
为此,胡杰一先生悉心研究汉简书法用墨艺术,其作品不仅字体篆、隶、真、草皆备,其用墨书写状态自然,展现出从篆隶向行草过渡的笔墨探索,成为特色艺术品;而且在用墨材料特性、书写工具及书法风格上,笔法多样、各具其美,形成了丰富的墨色变化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被国内外许多文人志士收藏。
胡杰一先生的汉简书法在象形意味慢慢羽化的同时,结构日趋简化,用墨形态丰富。这种变化,正是他以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运动和空间构造来表现汉字结构、抒发思想感情。他的提按逆折绞转之法,体现了他的用笔空间范畴和线条艺术境界,有流水秋风寄情之路,情调高古幽静,思致绵密敦厚,但朴质中却不乏灵动之美与奇巧之趣。细观精微处,有灵动之意化解为雄强之力,也有百炼之钢化为绕指之柔。阴阳相济,奇正相生,洋溢着一种瑰奇古丽、古朴雄劲的美感。
胡杰一先生汉简书法艺术的变化体现了墨色的自然性。因其书写速度快、率意流畅,用墨不拘泥于刻意调墨,而是通过笔锋含墨量的自然消耗,呈现“湿墨—淡墨—干笔”的层次变化,体现出“横画不求蚕头燕尾”。其用笔从篆隶的规整中解放,墨色随笔触轻重自然晕化,兼具“黄河的浑厚朴质”与“长江文化的妍美流便”。
胡杰一先生汉简书法艺术的变化体现了枯笔与飞白的表现力。干笔(渴笔)的运用是胡杰一先生汉简墨法的显著特征,其笔锋含墨量减少时,快速行笔形成丝丝露白的飞白效果,线条苍劲古拙,体现“虚处见实,痛快酣畅”的艺术张力。
胡杰一先生汉简书法艺术的变化体现了墨法与章法的结合。胡杰一在狭长简面上打破隶书“行矩靠紧、字矩拉开”的规则,通过字距抽紧、行距拉开的布局,使墨色密集处与留白处形成对比,增强整体章法的节奏感。体现出“量之长、分字之短、三字之窄、余之宽”的结体变化,与墨色枯润相互呼应,展现出“随意挥洒”的书写性。
胡杰一先生指出,汉简用墨研究在书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古有“书法家不学汉简,书法就无高古之风”的观点。研究汉简用墨艺术,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回归书写本真”和“借鉴民间书法鲜活感”的启迪。
胡杰一先生汉简用墨是从“实用书写”到“艺术自觉”的过渡形态,其“不事雕琢”的自然墨趣与“因器赋形”的材料适应性,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借鉴。无论是用墨的的雄浑,还是挥毫的灵动,均展现出其墨色变化与书写情感的直接关联,印证了其“墨法技巧是功力深厚表现”的书法真谛。(杨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