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烽火淬炼精神骨,新程激荡赤子心

八十年前,《终战诏书》的电波划破长空,为这场浸透3500万中国军民血泪的抗战画上句号。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当历史的指针指向新时代,那份熔铸于烽火的信念、团结与斗争精神,早已化作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郑州,这座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城市,“郑”书写着赓续红色血脉、奋进时代征程的生动答卷。

赓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熔铸如嵩岳般的忠诚铁骨。嵩岳巍巍,自古便是中原的精神脊梁。抗战中,这份“脊梁”化为万千中原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铮铮誓言。无数像皮定均将军般的中原儿女,依托嵩山余脉,在敌后浴血周旋,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践行着对家国的忠诚。这份忠诚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工地上,无数建设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日夜奋战在物流枢纽、产业园区的施工一线,将一片荒滩戈壁打造成连通世界的“空中丝绸之路”核心节点;在城市防汛救灾的危急时刻,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堤坝”,用行动诠释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这种深植于血脉的信念,如同嵩山主峰般始终屹立,指引着郑州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锚定目标、勇毅前行,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根基与力量源泉。

赓续“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伟力,汇聚如黄河般的团结洪流。黄河的雄浑,源自万千溪流的汇聚。抗战岁月里,中原大地正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生动写照!二七纪念塔,那刺破苍穹的钟楼,不仅铭记着工运先声,更见证了抗战时铁路工人以扳手为矛、以铁轨为盾,在平汉、陇海线上与敌寇的殊死搏斗。这钢铁动脉,流淌着的是工农兵学商万众一心的热血!这种团结精神在新时代的郑州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在“米”字形高铁网的建设现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打破地域界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让郑州这座交通枢纽城市的辐射力不断增强。黄河奔流不息,团结的力量也如这滔滔河水般,在郑州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汇聚,成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支撑,推动着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赓续“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砥砺如“二七风雷”般的奋进锐气。二七塔的钟声,是穿越时空的战斗号角。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与严密封锁,中原儿女展现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们,在缺衣少食、装备简陋的条件下,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周旋,创造出“麻雀战”“地雷战”等经典战法,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八路军密禹新独立团团长沈甸之以寡敌众,成功击溃日伪军,占据了具茨山驮窑高地,守住了根据地。这种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郑州发展征程中,转化为直面挑战、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郑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工作者们勇闯“无人区”,围绕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持续攻关,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黄河滩区的生态治理到航空港区的建设攻坚,从疫情防控的众志成城到城市治理的精细创新,郑州人民始终以斗争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让“二七风雷”的奋进锐气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从嵩山之巅的千年守望到黄河之畔的时代交响,从二七塔下的精神传承到航空港区的开放胸怀,“信念如岳、团结如河、斗争如雷”已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郑州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篇章的精神密码,激励着这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挺立潮头、勇毅前行。(郑州市新郑市薛店镇岳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炎)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