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从抗战烽火中淬炼出“精神三原色”

十四年抗战,既是一段烽火连天的苦难历程,也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伟大淬炼。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以民为本的赤诚初心、攻坚克难的钢铁意志、团结协作的深厚力量,如三种原色交织融合,不仅铸就了历史中的壮阔史诗,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成为我们砥砺前行、开创未来的精神底色与核心动力。

以民为本是抗战制胜的根,更是新时代干事的“魂”。抗战时,“兵民是胜利之本”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一边打游击一边帮百姓种庄稼,战士们和村民一起挖防空洞,把“保护老百姓”刻进每次战斗;冀中人民为了不被日军欺负,跟着部队学挖地道,家家户户连起“地下长城”,用“军民一条心”把侵略者困在人民战争的汪洋里。如今,这份初心没变:脱贫攻坚时,干部们扎根山村,帮老乡修公路、搞产业,让“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落地;疫情防控中,从免费接种疫苗到社区送菜,处处透着“人民至上”的温度。守住以民为本的根,就守住了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

攻坚克难是抗战突围的“刃”,更是新时代破局的“劲”。十四年抗战,我们缺枪少弹,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敌人,但凭着“越难越向前”的硬气闯过了绝境: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战士抱着步枪冲向日军装甲车,用血肉之躯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里,弹尽粮绝时靠草根、棉絮充饥,仍坚持和敌人周旋,直到最后一刻;滇缅公路上,数十万民工用锄头、扁担,顶着日军飞机轰炸,硬生生在崇山峻岭间凿出“抗战生命线”。这份硬气传到今天,成了科研人员攻克芯片难题时的日夜攻关,成了救灾战士冲进洪水里的义无反顾,成了乡村振兴中啃下“硬骨头”的决心。敢啃硬骨头,才能打开新局面。

团结协作是抗战聚力的“绳”,更是新时代成事的“桥”。抗战时,“团结”二字跨越了所有分歧:国共两党放下恩怨,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孤军奋战,却总能收到爱国华侨捐来的药品;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华,在破旧的小庙里救死扶伤,用行动诠释“团结不分国界”。台儿庄战役中,川军、滇军、西北军拧成一股绳,抱着“牺牲到底”的信念守住阵地;百团大战时,百姓们推着小车送粮草,孩子们帮着放哨,人人都为抗战出份力。如今,这份团结更有力量:中国航天人、数十万科研人员跨领域协作,让“神舟”飞天、“祝融”探火;乡村振兴中,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你帮我建工厂,我帮你卖特产,携手奔向共同富裕。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一心才能成大事。

从抗战烽火到新时代,以民为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这三种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今天的我们,虽然不用再面对枪林弹雨,但依然会遇到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只要守住这“精神三原色”,把百姓放在心上、把硬骨头啃下来、把众人力量聚起来,就一定能在民族复兴的路上,走出更壮阔的新征程。(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政府 崔劲松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