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苦难 守望世界和平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历经14年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承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更加深化了追求并维护和平的血脉记忆。
艾青在《北方》中用“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写出了日军侵略战争对中国的破坏。在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承受了南京大屠杀、旅顺惨案、七三一部队惨杀、平阳惨案、潘家峪惨案、文夕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花园口决堤、东北的平顶山血案、济南“五·三”惨案、山西兴县黑峪口及红叶村惨案、河北廊坊系列惨案等苦难。也涌现了狼牙山五壮士、杨雪松、赵一曼、张自忠、王二小、杨靖宇、黄君珏、李爱民、何云、陈若克、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东北抗日联军等数不清的抗战烈士和英雄团体。他们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承受了苦难,带来了和平。
中国人民用“白鸽衔来春天的请柬,橄榄绿染遍硝烟之地。”这样的诗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一直植根于和平与发展,并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核心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世界强国,既没有殖民、侵略他国,更没有杀戮、奴役他国人民。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更是东西方平等互利合作与文明交流的典范。这种“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实践,与西方国家的“战争、贩奴、殖民、掠夺”形成鲜明对比,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
乔治·伯纳德·肖曾经说过“和平不是没有战争,而是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现在中国人民依然坚持为世界和平贡献智慧和力量,郑重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践,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们要推动和平、维护和平,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新郑市委组织部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