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选调生:此去山高水长,莫忘“家”在何方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时刻警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爬多高、站多稳,那个教会我们“为什么出发”的地方,永远是我们频频回望的“精神原乡”。

走得再远,莫失“泥土味”的初心。这“泥土味”,是把群众当亲人的赤诚,是把村事当家事的热忱,是俯身倾听、躬身实干的韧劲。正是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点滴里,我们真切领悟到:脱离了群众的“初心”只是空洞的口号,沾满泥土的“牵挂”才是最坚实的信仰。因此,即便环境变迁、岗位转换,我们当时刻牢记:案头每一份文件都系着万家灯火,手中每一项决策都应饱含为民情怀。务必常思常问:“这能让老乡们过得更舒坦吗?”唯有如此,那份萌发于基层沃土的的初心,才能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历久弥新。

爬得再高,莫褪“实践课”的底色。这“实践课”,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清醒,更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回想当初,老乡直率的“点醒”、现实无情的“教育”,曾让我们这些“愣头青”倍感挫折,却也恰恰是基层为我们讲授最生动、最深刻的“从政第一课”。正是在这最接地气的“课堂”里,“书生气”才真正融入了“烟火气”,“象牙塔”的理想才得以淬炼为解忧纾困的实干担当。基层的磨砺,本质上是给我们的“认知纠偏”:办公室里的“拍脑袋”,不如田间地头的“找解法”;领导面前的“拍胸脯”,不如群众身边的“听真话”;困难面前的“拍屁股”走人,不如扎根一线的“钉钉子”。无论未来面对何等复杂的治理难题,都须守住这份“蹲田埂”的自觉:再精巧的制度设计,也得落地到“能不能让群众少跑腿”;再宏大的发展规划,也得细化到“能不能让村口的路好走点”。

站得再稳,莫淡“鱼水情”的温度。离村,只是物理空间的转换,切不断的是与这片土地、这群“家人”血脉相连的脐带。乡亲们倚门目送的身影里,盛满的不仅是惜别,更是对“游子”归来的殷殷守望,“常回来看看!”“回来我给你做菜饼子吃!”......这些质朴无华、不带功利的牵挂,是基层赠予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行囊。未来征途上,纵使掌声环绕、鲜花簇拥,那些追车挥动的手、临别时强忍泪光的叮咛,都应化作心底最柔软的标尺,时刻丈量着我们与群众的距离。因此,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该永葆这份源自基层的“热乎劲”: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多一分感同身受,对基层的呼声多一分闻风而动。唯其如此,才不负那段被乡亲们当作“自家人”的深情岁月。

有人说基层是“练兵场”,而于我们,它早已成为融入血脉、无法磨灭的“精神胎记”。那些在泥土里扎过的根、在群众中结下的情、在实践中悟到的理,共同熔铸成我们精神版图上那个清晰而温暖的“原乡”。此去前程万里,山高水长,愿我们始终带着这枚深刻的“烙印”前行:让每一项决策都浸润泥土的芬芳,让每一次行动都承载群众的分量,让每一颗初心都永远指向出发时的方向——因为那个教会我们知民情、识民意、解民忧的地方是我们值得用一生去思念的“精神原乡”,永远值得回头望、常惦念、深扎根。(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薛店镇岳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炎)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