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强后备力量 激活乡村发展源头活水
村级后备力量是破解基层组织“人难选、才难留”困境的核心抓手,新郑市构建“精准选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三位一体培育体系,锻造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群众信赖的坚实后备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广开纳贤之路,筑牢人才“蓄水池”。建立县乡联动选育机制,由组织部门统筹,组织乡镇、相关单位系统梳理本土人才资源分布结构,重点聚焦五类群体,即具有带动效应的致富能手、具备现代视野的返乡大学生、作风扎实的退役军人、实践经验丰富的村组干部、掌握新兴渠道的经商人才,建立全域覆盖的动态数据库。推行立体化准入机制,构建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三荐”通道,配套实施村级审查、乡镇考察、县级联审的“三审”流程,坚决防范带病入库。强化情感联结纽带凝聚力量,组织家乡发展恳谈活动,建立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制度,及时回应发展诉求,协调解决人才实际困难,提升参与度和归属感。
精耕培育沃土,锻造成长“快车道”。抓牢能力锻造,建立复合型帮带机制,统筹乡镇领导干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力量,与后备人才结成帮带对子,通过跟班锻炼、案例教学、项目参与等方式传承好经验。构建实践平台促进成长,在村庄治理中参与村务决策等常规工作,在产业发展中辅助农产品品牌建设、合作社运营等经济事务,在应急处突中承担防汛救灾、矛盾调解等急难任务,形成“基础事务—专业领域—攻坚任务”的能力提升路径。系统赋能提质增效,依托党校主阵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主题培训,组织赴优秀村(社区)考察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建立“理论学习+现场教学+实践检验”的闭环培养模式,推动知识体系转化为实战能力。
畅通赋能渠道,激活干事“动力源”。建立全过程考评体系激发动能,通过帮带责任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两委评分等多渠道收集反馈表现,强化结果运用。完善动态化调整机制保持活力,建立动态调整制度,对表现优异者纳入重点培养序列,增加实践锻炼机会,制定针对性提升方案,对不适宜继续培养的及时优化调整,畅通进出渠道,定期吸纳新发现的人才资源,始终保持队伍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破除人才发展壁垒释放潜能,构建成长通道,安排成熟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助理等职务,设置重点工作攻坚岗位,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压担锻炼,在村“两委”换届时优先推荐实绩突出、群众公认者。(左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