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就业“活水”润乡村振兴“沃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这为破解就业困局与人才瓶颈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要将青年人才“蓄水池”与乡村发展“主战场”精准对接,为民生福祉筑基,为乡村振兴赋能。
梧桐引凤,构建大学生与乡村的“双向磁场”。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乡村人才紧缺的困境,需要为大学生打造“梧桐树”般的就业平台,即通过宣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浙江“新农人”培育计划、四川“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实践表明,当我们将基层经历纳入干部选拔视野,把农业项目纳入科研评价体系,青年人才自然会形成“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价值共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将爱农兴农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广大青年学生要怀揣爱农思想,练就兴农本领,把田间地头化作“第二课堂”,把直播助农变成“期末复习”,把产业兴农变为“毕业设计”,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独木不林,打造大学生与乡村的“双赢舞台”。以大地为宣纸,谱青春之华章。要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就要畅通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渠道。一方面,实施创新政策,打通县聘村用的“最后一公里”。政校合作着力构建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体系,例如建立多层次的帮带培养机制,为初到乡村的大学生设定清晰的实践目标和成长路径,将服务乡村的具体成效纳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搭建舞台鼓励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点燃“创新引擎”。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乡村发挥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投身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关键在于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平台支持、探索建立“党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参与、利益共享联结”的发展模式,进而激发大学生在乡村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科技应用的活力,使其在广阔的乡村天地中找到实现价值的舞台。
深根固柢,共育大学生与乡村的“成长沃土”。大学生来到乡村,如何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要让大学生扎根在乡村,除了需要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更需要提供安心扎根的温暖港湾。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路网、5G网络等硬件投入,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等配套设施,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大学生在乡村能够安心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流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在乡村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其提供职业化晋升渠道、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等,让他们在乡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此外,还要做好情感化留人工程,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乡村,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感受到乡村的温暖和归属感。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当00后“新农人”操作无人机巡视麦田,当海归硕士在大棚培育高品质作物,当艺术生用麦田绘画激活乡村美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就业观念的革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广袤田野的生动实践。各级党委政府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平台搭建和生态涵养,让更多青年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曹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