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 学师者匠心 铸组工精魂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广大教师们用“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的坚守,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而作为管党治党的“施工队”、党员队伍的“育苗人”,组工干部同样肩负着“选贤任能、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二者虽岗位不同、职责有别,却都在“为事业育英才、为长远谋根基”道路上不懈追求。组工干部要从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品格中汲取养分,将“师者匠心”转化为“组工担当”,让组织工作更有温度、更具厚度、更有力度。
学“立德树人”的坚守,铸牢政治忠诚的“根与魂”。“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的首要标准是把“立德”放在首位,既教知识更塑品格,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组工干部是“政治工作者”,在选人用人时既要察“才”更要观“德”;在干部培养时既要重“能”更要强“魂”,要在重大斗争中的立场、急难任务中的担当、群众口碑中的评价发现好干部。正如“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用40多年把2000多名女孩送出大山,靠的不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党旗所指就是行动所向”的政治自觉。组工干部当以这样的“大先生”为榜样,把“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贯穿选育管用全过程,让组织部门成为最讲政治的部门,让组工干部成为最讲政治的干部。
学“甘为人梯”的境界,厚植选贤任能的“胸与怀”。“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教师的职业幸福,不在于自己站得多高,而在于托举了多少人攀登高峰。从“一辈子做小学教师”的于漪,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黄大年,他们用“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诠释了“成人之美”的崇高境界。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正是组织工作需要的“伯乐情怀”。组织工作的核心是“人”,关键在“选”,组工干部要像教师对待学生那样,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胸襟识才用才,既给干部搭梯子、压担子,又在关键处扶一把、迷茫时指方向。破除“圈子思维”“门户之见”,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责任扛在肩上,让更多“好苗子”在组织培养下成长为栋梁之材。
学“深耕细作”的执着,锤炼业务精湛的“能与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的授课内容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对教材的钻研、对学情的把握、对教法的创新。这种“精益求精、深耕不辍”的专业精神,正是组织工作“业务精”的内在要求。组织工作政策性、程序性、专业性强,容不得半点“差不多”,组工干部必须像教师备课那样“下苦功”,从干部档案审核的“一字一句”,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针一线”,从人才政策的“一事一议”,到考核评价的“一量一评”,都需要“安专迷”的钻劲。正如“一生只为一件事”的乡村教师支月英,36年扎根深山教出1000多名学生。组工干部也要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在政策学习中强底蕴,在调查研究中摸实情,在实践锻炼中提能力,努力成为组织工作的“活字典”“政策通”“行家里手”。
学“春风化雨”的情怀,永葆为民服务的“温与暖”。组织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既要讲原则,更要讲感情。从走访慰问老党员时的嘘寒问暖,到帮助解决干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从为流动党员建立“线上党支部”的贴心服务,到对受处分干部“回访教育”的人文关怀,都是组织工作温度的体现。“组织部的灯”“干部的娘家”这些暖心标签,正是党员干部对组织部门情感认同的生动写照,组工干部要始终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贯穿工作始终,让党员干部人才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与温暖,从而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的精神,是点亮希望的火种;组工的使命,是培育火种的沃土。组工干部应将“立德树人”的初心、“甘为人梯”的境界、“深耕细作”的执着、“春风化雨”的情怀融入组织工作,以更实的作风、更专的能力、更暖的服务,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既是对教师节的致敬,更是组工干部的使命担当。(河南省新郑市委组织部 张勇)
上一篇:烽火淬炼精神骨,新程激荡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