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河南党建网讯:“4月10日,K2环境治理恢复区,清运死树300棵;表土堆放场,边坡治理完成1000平方米……4月13日,K2环境治理恢复区,边坡治理、覆土5000平方米……4月16日,矿区道路,安装警示牌、宣传牌7个……4月17日,K2环境治理恢复区,摊铺果岭草草坪8000平方米……4月23日,K2环境治理恢复区,种植红叶石榴和小叶女贞300棵……4月26日,K4环境治理恢复区,边坡挂网喷播800平方米,K3道路两侧,铺草坪2200平方米,……”在方城县嘉和矿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办公室里,媒体记者仔细翻看着该企业的环境治理恢复台账,竟有些意外,与传统的矿山开采企业相比,竟然觉得这个公司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然而,这正是方城县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探索出的了一条多渠道、多途径的综合整治复绿方式。县域内的矿采企业不再是“破坏掠夺型”的,而是要走“治理修复型”发展道路。
“理念一转天地宽”。近年来,方城县委、县政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整顿管理秩序,强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方城县自然资源部门在坚持优势矿产资源规模化、现代化、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把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布局,以法定形式确立十年期内矿业开发的管理体系。新设矿权必须通过生态环境区域性评价,必须报县政府集体研究会审,新建矿石类加工企业必须一矿一厂,确保原料合法提供,从源头上彻底堵住资源配置不科学、不优化、不长远的漏洞。
此外,基于方城县矿产资源丰富,方城县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矿山及矿权的归属、经营存在的问题也相对明显。如今,要彻底改善矿山开采加工企业的发展问题,让企业经营者转变思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关系到当地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治理能力。
方城县委鼓励规模以上矿山企业适时成立党支部,积极引领矿山企业开展学习创建活动。通过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同时,方城县组织相关部门扎实调研,科学谋划,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的原则,对持证矿山、过期矿山、历史遗留矿山和非法开采点分类施策。对于持证及有主废弃矿山,责成矿山企业限期恢复治理到位,恢复治理必须依据县定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对于历史遗留无主矿山,明确由属地乡镇政府负责,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监督指导属地政府组织村组进行生态修复,并开展水土保持工程修复,验收合格的设立禁采区标识。

“作为现代化的矿山企业,就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方城县嘉和矿业有限公司窄沟露天矿山由三个老矿区及数个民采采坑整合而成,矿区面积大,遗留采坑多,恢复治理难度大。然而,通过几年的治理,生态修复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12月27日,嘉和矿业顺利通过省级绿色矿山验收,成为方城县为数不多的省级绿色矿山。几年来我所做的工作很琐碎,但是今天看来,竟有点说不出的感动。 矿区从最初的飞沙走石,到今天绿树成荫、鲜花绽放宛如公园,其中一组数字可以见证其中的变化:截至2021年5月份,矿区已治理总面积125000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7468棵、散播草籽面积32000平方米、台阶边坡挂网喷播已完成面积13000余平方米、修建挡土墙310米、矿区道路硬化3800米、购置洒水车3辆、各种抑尘、车辆冲洗设备9套,铺设道路喷淋设施长度680米,矿山用于环境恢复治理投入专项资金2700余万元。”方城县嘉和矿业党支部书记张红力说。
据了解,今年4月中旬以来,方城县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专项行动,对县域内所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域排查,对县域内所有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域追查,对县域内所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点位进行全域修复。嘉和矿业借此契机,以更高标准落实企业责任,对矿山生态治理工作再次提质升级,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认可。

“根据嘉和矿业的规划设计,闭坑后,这里将是一个矿山地质公园。所以,我们不仅要复绿,还要长期养护确保成活。因此,公司设置了恢复治理科学养护专班,对绿植有专人定时养护,接下来公司还要设立专门的矿山生态恢复资金,严格执行边生产边修复,为方城人民留下一个山水成趣的矿山地质公园,而不再是一个矿坑。”嘉和矿业经理霍学琮告诉记者。
多年来,嘉和矿业一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每年为附近居民提供了1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并支持附近居民开展运输、维修、餐饮等周边服务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推动力,带动当地的社会发展。并坚持不懈地从事各类公益活动,2019年疫情期间,嘉和矿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共捐助现金及抗疫物资共计40余万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嘉和矿业的蝶变之路只是方城县委、县政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随着绿色矿山创建步伐的不断推进,粗放型发展的矿山企业将逐渐消失。“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正如嘉和矿业经理所说“留下的不再是一个矿坑”,这是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地民心所盼。(常向旭 董金良)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