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寻找梁家河——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说来惭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2017年出版,到现在已经3年了。在这3年间,也零零碎碎地看了这本书的一些章节篇目,但一直没有认认真真地去通读、去学习、去思考。正好,近期单位举办读书交流活动,促使我用心去深研细读这本好书,用心去触摸总书记在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里,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既已读,掩卷思,心之悟,情之得。对于这本书,我想用四个词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这四个词分别是:吃苦、实干、学习、人民。

第一个词:吃苦。

1969年,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坐上“知青专列”去往梁家河的时候,他能预估到即将到来的艰苦和磨难吗?我个人认为:能预估到,但未必就很充分、很全面。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心理上很不适应。”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各位,如果现在突然把我们拉到一个很贫苦、很落后的穷山沟沟里,饭吃不饱,天天被跳蚤咬,还要干重体力活,我想,我们所感受到的落差只会比当时的知青们更加强烈,甚至会想要逃离那种荒凉和贫瘠,回到城市去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留一世青名。

而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觉?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这些知青最终走的路,书里是这样描述的:“一两年之内,跟他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而就在那样的条件下,习近平承受着生活上、体力上、心理上的三重压力,留在了梁家河。

生活上的压力,来自于曾经与现实的不同。对于这种不同,曾把习近平从北京接到陕北汉子石春阳是这样说的:“和我们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肯定不习惯。在农村,吃得很差,吃不惯也吃不饱。上很脏的茅厕,冬天冷,冻屁股,夏天臭气熏天,苍蝇蚊子骚扰不断。睡觉也是挺作难的一件事,几个知青躺成一排,挤在一个炕头上。这么艰苦的生活,这么大的落差,要说一下子就适应了,显然不太现实。”这段话,为我们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的画面。

事实上,那时的习近平,被跳蚤咬得满身都是包,太痒了就挠,挠破了就流血、溃烂。后来,他在一篇叫做《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文章里,用“四关”来回忆当时的情景,就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粗粮多、细粮少,两个人能吃掉满满一盆的酸菜,见到猪肉时,直接用生肉蘸着酱油就能狼吞虎咽。然而,直到后来知青们才知道,他们吃的这些,已经是村民们能拿出的最好的的了。对于那时的陕北农村,想吃上肉那是梦想,能吃饱饭就是幸运,吃糠咽菜是常态,出去要饭不罕见。在这种情况下,乡亲们对知青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让习近平总书记铭记了很多年。在这本书里这样写道:“梁家河的老乡,自己肚子都吃不饱,甚至还出去要饭,却没有亏待我们知青。”

1987年,习近平和彭丽媛在厦门结婚,只摆了一桌酒。曾和习近平共事的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金水说:“晚饭后,我们4个人到他家里坐坐,到了才发现,包括他们俩平时刷牙的2个杯子在内,一共只有4个杯子,最后只好再洗2个碗当茶杯。家里没什么准备,彭丽媛临时花5块钱到街上买了一些糖果分给大家吃。”

  这些,充分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岗位,地位如何变化,习近平能吃苦的优良作风不改。我想,也许正在在梁家河那段时间里,困苦生活的磨砺,以及乡亲们对知识发自内心的尊重、对知青满怀热情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也使他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能够一直和人民同甘苦、共奋斗。

2018年,《光明日报》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总书记的一句话,这句话叫“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曾经的热血青年,如今已经成为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但在他心里,依旧珍藏着多年前扛着锄头下地、挑起牛粪上山的苦难经历和宝贵财富。

体力上的压力,来自于之前对农业生产的陌生。书中写道:“当时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北京知青都是些城市娃娃,种地、锄地这类的活儿都不太会干。”特别是习近平,他是到梁家河的知青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对他来说,这些农活更是难上加难。大家想想,我们15岁时在干什么?稚嫩的肩膀扛不起一袋麦子,也挑不起满桶的水。而那时的习近平,却已经开始挑水、挑粪、犁地、打坝、拉土、打井,肩膀磨破皮了咬牙撑着,打夯时没有手套,就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土,一天下来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这样的情景,也许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但通过这些描述,完全可以想像得到,习近平当年在参加这些劳动时,承受着怎样的艰辛。

前边两方面的压力,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而对于心理上的压力,可能有的同志不是很了解。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是实打实的“红二代”,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1959年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他的母亲齐心同志,也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13岁就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但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习近平承受了很重的心理压力。因为,1962年的时候,习仲勋同志被康生诬陷,挨批斗,被下放,母亲当时也被审查;而习近平本人,则背负着“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艰难前行。这个词不是我说的,是这本书上说的。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一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得到大家一致好评的知识青年,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因为这顶帽子,他在入党的时候,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很艰难,连入团都是写了好几次申请书才通过。在这种情况下,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和招工,对习近平来说都成了奢望。

在读到这一段时,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对现实,习近平没有迷茫也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把根扎在梁家河,干!干他个汗流颊背!干他个披星戴月!干他个丰衣足食!干他个幸福安康!

这一干,就是七年。七年后,虽然他人离开了梁家河,但这种干劲一直持续到今天,有增无减。

第二个词:实干。

这本书中,有一篇的题目叫《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不过读完之后,我觉得应该在这个题目后边再加半句,改成“近平干活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但比咱更懂得用脑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梁家河村民世世代代上山打柴,烧柴火做饭。看到这样的情形,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觉得可以借鉴一下,解决农村烧柴的老大难问题。于是就召集乡亲们,讲了办沼气的好处。得到大家认可之后,他就带队去四川学技术、请技术员,回来后组织施工队,修沼气池。池子修好后,村民们用沼气点灯、做饭、取暖,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有的沼气池修好后会出现裂缝,习近平就和大家一起,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都挖出来,再下到池子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用水把裂缝冲洗干净,再用水泥仔细修补。在炎热的夏天,沼气池里臭不可闻、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如果没有实干精神,像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有几个人愿意去做?如果不是用心、用情、用脑,像这样“边学边干”的劲头儿,有几个人能够拥有?

在梁家河七年间,习近平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打坝、修梯田、办缝纫社、开磨坊、打井、植树、教大家识字……对于乡亲们来说,他是敢想敢干的知识青年,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是大家真心拥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让穷山村摆脱贫困的领路人。

第三个词:学习。

这么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重要讲话、论著论述中,引用了很多名言警句,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国内外名著、文史哲原理,还包括一些名人典故、民间俗语,都是信手拈来并且用得恰当。比如在阐述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时,一句“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胜过多少枯燥的专业术语?总书记爱学习,众人皆知。爱学到什么程度呢?这本书中用“夜以继日”四个字来形容。同类的书籍,他会读不同的著作,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同一部著作,他会读几个不同的版本,在反复的阅读中学深悟透。寒夜秉灯烛,深秋苦读书。去峨眉山、都江堰、二郎庙这些地方,看到门上有对联,他会把它们抄下来,背下来,再慢慢品味。因此说,习近平总书记的知识储备是很丰富的,他读的这些书,使他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之要,无他,唯坚持耳。

第四个词:人民。

其实在这四个词中,“人民”是囊括所有、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吃苦、实干,还是学习,最终都落在了体民生、察民情、访民意、暖民心的一举一动中。

在梁家河,年轻的习近平带领贫困百姓致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仍然把“脱贫攻坚”作为硬任务持续推进。虽已出走半生,归来依然少年。四十多年来,变得是容貌,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对人民的忠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两个字出现了145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个数字增加到203次。当前,党中央提出“六稳”,“六保”,其中“六稳”中的“第一稳”就是“稳就业”,“六保”中的“第一保”就是“保居民就业”。所有这些,体现的都是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对于这份情怀,有一个画面很有说服力:今年1月19日,总书记在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时,一名游客问:“彭麻麻呢?”他笑着回答说:“没来。快过年了,都在家里忙着呢!”这样的对话,一头是人民对总书记的爱戴,另一头是总书记对人民的关怀。

就拿脱贫攻坚来说,按照单位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单位组织帮扶责任人到对口帮扶村开展扶贫工作。我局的李华同志和我一起入户帮扶。有个贫困户,家庭成员只有一个人,是个70多岁的老大爷,去年,他的老伴因病去世。我问他“缺不缺吃的穿的?”他一边摆手,一边回答“不缺不缺,啥都不缺!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像我这样的早都死了!”我又问“还有啥困难没有?有的话,我向上级反映反映。”他说“没有困难,啥困难都没有!”这几句对话,是原话。我们离开的时候,老大爷送出来很远。李华说“大爷,天冷,快回屋去吧。”他站在路边目送我们,嘴里低声念叨着“黄政……黄政……”,好像生怕忘了我的名字。

在回来的路上,李华对我说“觉得可感动。”其实,老大爷连连摆手的样子和说“啥都不缺”时的那种急切,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老大爷没有见过总书记,也不知道各级各项工作安排部署,但在那一刻,他和总书记是连在一起的。连起他们的,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也是总书记在梁家河时就萌生的人民情怀。

胸有大局观,方得大气象。当今世界,机遇在,挑战也在;优势在,风险也在;和平在,威胁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叠,我国所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然而,中国人怕过谁?和平演变渗不透,种族歧视压不垮,政治施压打不倒,经济制裁吓不住。面对汹涌的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十四亿人令行禁止,全中国按下暂停键;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后,复工复产不断提速,经济社会生活稳步恢复。而其他一些国家,至今还在做着“封国”还是“封城”的选择题,甚至有的国家直到现在还为了“需不需要戴口罩”而争吵不休。

为什么我们可以?为什么中国可以?也许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扇看世界的窗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推荐给大家,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梁家河”。(黄政)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