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王新奇:推动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高质量协同发展
“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1月18日,在接受采访时,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董事长王新奇表示。
在今年的全省两会上,王新奇结合走访调研和自身工作实际,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提案》。
在他看来,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这不仅能够培育有民族情怀与担当的青年,推动各民族学生交往传承民族文化,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
“河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古迹遗址等承载着大量的文化资源。”王新奇说,例如商代都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安阳殷墟、黄帝故里、嵩山少林寺等文化遗迹;诗歌文艺、戏曲文化等文学艺术文化;浚县古庙会、太极拳、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同时,他建议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整合高校和文化场所的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建立高校教师、研究人员与文化场所工作人员的交流平台。通过挂职锻炼、短期培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不断促进双方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双方文化教育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学术讲座可邀请高校学者和文化场所专家解读中华民族文化在河南的发展和传承,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此外,应当协同开展教育传播活动。”王新奇建议,打造本校铸牢教育培训师资库,高校按照“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要求,组建宣讲队伍,组织修订宣讲大纲,结合各个高校开设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教育阶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内容,在已开设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探索开发具有深度的文化实践课程。整合文化传播渠道,加快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整合高校和文化场所的传播资源,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文化研究成果、展览信息、文化活动预告等内容,制作高质量民族文化传播产品,如短视频、VR云端线上展览等,通过多样化形式吸引学生。
还要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争取政府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文化场所开展深度合作,在高校评估、学科建设方面,将与文化场所的合作成果纳入考核指标,在文化场所的评级、项目申报方面,对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的文化场所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校理论研究中心与当地文化场所的合作项目,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教育课程开发、文化活动举办、传播产品制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捐赠、投资等方式参与合作项目,拓宽资金支持来源渠道。(郭宗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