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戒虚名 务实干——从唐太宗拒封禅看作风建设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资治通鉴·唐纪十》记载,贞观六年,面对文武百官封禅泰山的奏请,唐太宗委婉地予以拒绝:“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魏征更是直指此举“崇虚名而实受害”。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同样剑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调实干兴邦。这两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治国理政真谛:真正的政绩不在虚名排场,而在务实为民。

唐太宗对封禅的拒绝,源于其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知。封禅泰山是封建帝王所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天地之礼。《史记·封禅书》曰:“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在封建时代,这也被视为彰显帝王功业的最高象征。秦始皇、汉武帝等都为此举行过盛大仪式。然而唐太宗却清醒地看到:“自秦汉以降,封禅之君多因巡狩,假祭天之名,行夸功之实。”他更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曾对房玄龄说: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在这种务实理念指导下,贞观年间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精简机构,创造了“米斗不过三四钱”的治世奇迹。没有盛大的封禅典礼,却成就了四夷来朝、物阜民丰的“贞观之治”,这正是“不封禅,庸何伤乎”的最好诠释。

魏征“崇虚名而实受害”的谏言,则直指形式主义的三大危害:其一,民生维度,中原地区“烟火尚希,灌莽极目”,封禅所需的庞大仪仗与物资调运,将给初现复苏的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其二,政治层面,四夷首领的随行朝觐看似彰显天威,实则暴露国力虚实,反易诱发边患;其三,天人关系,在天灾频仍之时举行告成大典,既悖离“敬天保民”的古训,更可能因劳民伤财而招致天怒。魏征此谏,实则是将隋炀帝好大喜功以致亡国的教训转化为积极的治国箴言。司马光详细记录此事,不仅仅是为了展现魏征“守正不阿”的谏臣风骨,更蕴含着其“资治”本义——真正的盛世不在于隆重的仪式,而在于切实解决民生疾苦。这一历史细节,至今仍为破除形式主义提供着深刻的历史镜鉴。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务实作风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规定中“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调查研究”“厉行勤俭节约”等具体要求,直指长期存在的“文山会海”“调研变踩点”“接待讲排场”等顽瘴痼疾。十多年来,中央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了中国,成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金色名片”。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穿透力,关键就在于“从党中央抓起、从高级干部做起”,为全党树立了示范标杆。这种“以上率下、徙木立信”的治理智慧,既传承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传统政治智慧,更创新性地将作风建设转化为制度优势,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范式。

从贞观年间的拒封禅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历史与现实共同诠释了一个深刻道理:治国理政的真谛在于务实为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形式主义的高度警惕,将有限资源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关键处。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崇虚名而实受害”的历史覆辙,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幸福安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更应弘扬这种务实精神,让实干兴邦成为时代最强音。(许昌市商务局  忽国杰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