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进门蹭饭听民声 依靠群众促振兴

“到点了,蹭饭蹭饭!”“奶奶,我搁你这儿蹭顿饭吃,可中?”近日,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蹭饭”火了,这场看似简单的“饭局”背后,实则蕴含着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深刻逻辑——用最朴素的“人间烟火气”,烹制出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凝聚共识、共谋发展、激发动力的治理盛宴。

倾听群众心声,“饭摊”就是最真实的民情直播间。董桂林的“蹭饭”不是简单的果腹,他刻意选择困难家庭入户,带着鸡蛋、牛奶、面粉等礼品“反向蹭饭”,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与101岁老奶奶吃饺子时的闲谈,能听出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看农户灶台上的食材,能判断其真实生活水平。这种“浸润式调研”打破了传统走访的形式主义——当干部放下笔记本端起饭碗,群众自然会卸下心防,吐露连问卷调查都难以获取的真实心声,有网友一针见血评论:“表面上是蹭饭,实则是家访,摸清每户的家庭情况,以后精准帮扶!”

走好群众路线,从“外来干部”到“自家孩子”的身份认同。“到点了,蹭饭去!”这句充满烟火气的口号,折射出董桂林对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他深谙中国乡村的“饭桌理念”:能在一个锅里搅勺子的,才是自己人。通过持续半年的“带着礼物蹭饭”,他完成了从“上面派来的官”到“村里董娃子”的身份转变。这种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产生了惊人的治理效能——当村民主动留他“尝尝新腌的咸菜”时,土地流转、厕所改造等政策推进便少了阻力,多了信任,饭桌上的拉家常、唠唠嗑逐渐成了政策落地的“金钥匙”。

壮大集体经济,流量变现背后的振兴蓝图。董桂林“蹭饭”的背后是将社交价值转化为发展资源,将流量密码转化成发展密码。正如董桂林书记那句:“如果我不红,没法带着群众红。”他通过短视频记录饭桌对话,既展示乡村真实生态吸引关注,又为“土、特、产”搭建销售平台。其账号明确声明所有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这种“流量共富”模式让村民首次感受到“网红经济”的红利。更深远的是,他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思维、网络语言重构乡村叙事,打破了“贫困村”的刻板印象,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村民朴实勤劳的乡风民情,为后续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业振兴、人才引留打下坚实基础,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杠杆,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位年轻书记用最“土”的方法证明:乡村全面振兴不是写在文件里的宏大叙事,而是落实在一碗面条、一声“乖乖”里的细腻功夫。这背后折射的是我党优良传统坚持群众路线、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是带着葱花味儿的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缩影,是用实际行动诠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  叶留亚  薛斌)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