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土,聚人气,谋发展-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展乡土人才回归工
按照许昌市委组织部有关要求,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力实施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一大批懂技艺、善经营、能致富的乡土人才自愿回归,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排头兵,为决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示范区党工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区春节期间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推进会,对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成立了乡村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督导小组,由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魏学彬同志任组长,党工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镇(办)书记任成员,确保分包到户、具体到人。各镇(办)分别成立乡土人才工作办公室,召开村(社区)干部大会进行再次安排部署,对返乡人才进行一家一户“拉网式”排查统计,建立每天上报制度,做到一天一汇总、一天一排名,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宣传发动,营造氛围。通过悬挂横幅、入户走访、广播、发放“一封家书”、建立微信群、召开乡情恳谈会和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和返乡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党员群众知晓率、参与度,营造期盼乡土人才踊跃回归的浓厚氛围。示范区各村(社区)在显著位置悬挂乡土人才联络回归工作横幅16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420余幅、寄发家书1100余封、建立乡土人才联系微信群45个,开展入户走访282人次,召开乡情恳谈会90次,已纳入乡土人才库426人,增强了返乡人才认同感和荣誉感。
摸清底数,挖掘人才。坚持将乡土人才培育工作作为全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明确要求各镇(办)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支持乡土人才的发掘。一是多策并举,积极开展乡土人才发掘专项行动。通过群众推荐、组织走访等形式,详细掌握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特色特长等基本情况,分类建立乡土人才动态信息库。目前,示范区共摸排出在外乡土人才426人,主要包含在外务工经商人士197人、专业技术人才87人、机关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71人、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51人。二是重点壮大村级后备干部。利用各镇(办)村(社区)春节返乡季,组织举办茶话会、恳谈会,进行走访慰问,对愿意返乡创业任职的优秀人才,积极纳入后备干部队伍。每个村(社区)都设立乡土人才岗,安排专人对接培养,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适时补选进村“两委”班子,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下一步,针对如何留住乡土人才,让乡土人才成为“香饽饽”,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主要准备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给乡土人才“戴帽子”。即积极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激励、荣誉激励、岗位激励等,给乡土人才一定的政治地位,如将他们吸收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二要给乡土人才“搭台子”。示范区尽可能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激励措施,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技协会、互助组等组织,让他们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和帮助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三要给乡土人才“指路子”。不仅要大力培养乡土人才,输送他们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更要经常让他们参加政策理论、远程教育培训、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方式方法,提高乡土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他们为民服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