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时代先锋 > 先锋文汇 >

选调札记:让青春在泥土里拔节生长

两年的基层工作时光,我褪去了“三门干部”的青涩,从初入基层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走村入户时的熟稔自如,更让我读懂:青年党员的成长不仅仅是案头的文字堆叠,而是把初心种进泥土,用耐心浇灌,用细心在听民声、解民忧的每一个瞬间,悄悄拔节生长。

一次政策咨询,我练成了对答如流的“活字典”。刚到村里工作时,“本领恐慌”常让我夜不能寐,政策条文记了一遍又一遍,可村民问起时还是答得颠三倒四。宣讲政策时,总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坚持政策底线被群众指责“官腔十足”。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今天要处理邻里纠纷,明天要落实医保政策,后天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这就是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真实写照,基层工作不怕杂,不怕难,就怕懒,这根“针”要穿得准、缝得牢,全靠实打实的细腻功夫,一定要耐得住性子,顶得住压力,把每个环节想周全,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

一次调解纠纷,我学到了处理民情的“土办法”。刚驻村时,以为基层工作该是“大干快上”的壮阔图景,直到第一次调解纠纷碰了壁。陈大爷和赵大爷为了半堵墙地界争得面红耳赤,我翻出镇里的政策文件逐字宣读,得来的却是一句“大道理谁不懂?你就说咋解决!”匆匆赶来的村支书没提一句政策,蹲在墙根和他们拉起了家常,追忆年轻时一起修过的水渠、节日时共同庆祝的场景、调侃一下当下孩子的成绩,最后笑着说:“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哪能因为半堵墙伤了和气?”两家握手言和。这件事让我明白,文件里的条文再清晰,却隔了层纸与心的距离,基层工作的“密码”不只在厚厚的文件里,更在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的“急难愁盼”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讲道理、摆政策固然不错,却未免拉远了距离,在家长里短的琐碎中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办实事、暖民心。

一次协调沟通,我悟到了学用转化的“真功夫”。基层是本“活教材”,翻开每一页都有新问题,也有新收获。刚着手撰写文字材料时,写的报告总被前辈批注“假大空、不接地气”;协调部门事务时,也曾因不懂流程、不会协调让工作卡壳;刚上手时,学了调解技巧,真遇上婆媳吵架和信访纠纷,却连一句话都插不上。在一个个问题的学习、摸索、处理中,让我逐渐明白了,基层工作从来没有标准答案,要在“学”和“用”之间搭好桥梁,把书桌搬到田间地头,把知识融入工作实践,在勤学笃行中夯实成长根基,提升工作能力。

两年期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身上的泥土味厚了,心中的百姓情浓了,肩上的责任感重了——这是基层给我的“成长礼物”。作为一名成长在新时代的选调生,我们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未来的路,我会带着这两年的收获,继续把根扎在群众中间,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好青春答卷!(新郑市龙湖镇古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杨皓杰)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