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越法 私不损公:基层治理的精准刻度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在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中,人情往来始终是绕不开的课题。发自真心的关怀问候、守望相助的互助扶持,本是拉近干群关系的纽带,能为基层治理培育深厚的情感认同土壤。然而,一旦将私人情感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这种往来便异化为权力寻租的载体。如何在人情与法理、私利与公利间划定清晰界限,考验着治理的智慧,更丈量着治理的精准刻度。
筑牢基层治理的“防火墙”,以制度刚性划定清晰边界。制度是治理的基石,更是权力运行的轨道。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人情干扰、私利侵蚀等风险暗流涌动,但制度铁律能够铸就坚固“防火墙”,确保公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制度是带电的高压线,是绝不可逾越的雷池。广大基层干部当手握制度标尺,量遍每项决策、每道程序,面对任何“人情请托”“特殊关照”,皆以制度为唯一准绳,坚决杜绝“破窗效应”,确保权力始终在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为基层治理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
涵养基层治理的“正气场”,以价值引领筑牢思想防线。制度为基,价值为魂。基层治理的深层力量,源于对“公”字当先、服务为民这一核心价值的自觉尊崇与坚定践行。价值引领如同清新空气,能有效驱散私心杂念的阴霾,涵养风清气正的治理生态。广大基层干部当深刻领悟“公”字千钧重,常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自觉将个人私利置于公共利益之后,让“公”的旗帜在心中高高飘扬。需时刻警惕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的侵蚀诱惑,在点滴工作中锤炼公心、涵养公德,以自身清正廉洁之正气,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浩然清风,让“私不损公”成为自觉行动使“公”字招牌在基层实践中越擦越亮。
构建基层治理的“生态链”,以环境塑造培育健康土壤。治理的效能,不仅取决于制度与个体的力量,更在于能否构建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整体环境。基层治理需要营造崇尚法治、敬畏公权、激浊扬清的“生态链”,让健康的土壤孕育出规范的果实。广大基层干部既是生态塑造者,也是环境滋养的受益者。需在具体实践中积极维护规则、践行法治精神,敢于向漠视制度、损公肥私的行为“亮剑”。同时要善于在监督下工作,习惯在阳光下用权,主动接受组织、群众和舆论监督,以透明促公正、以公开赢公信。
基层治理的生命力,在于既有制度硬度,又有人性温度。将规范与温情结合,在原则中显关怀,在依法办事中强服务,方能实现情与法的统一。广大基层干部当坚守“公权姓公”底线,永葆“枝叶总关情”情怀,让人情往来回归本真,为基层高效能治理筑牢根基。(新郑市具茨山管委会千户寨村主任助理 杜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