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读懂回信勉励 脚踏实地方能“手摘星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工作岗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沃土,听取群众心声,在基层广阔舞台上“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素材”,用热忱、热爱、热心书写这个伟大时代。

坚定文化自信,以“不忘初心”提供“创作灵感”。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灵魂支柱,八位艺术家之所以能塑造跨越时空的经典形象,正因其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张良在《董存瑞》中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将英雄精神注入民族集体记忆。陈道明从艺之初便研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归来》等作品中践行了“从人民中来,回到人民中去”的信念。这些作品之所以不朽,在于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盲从各种教条,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丰沛的激情,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作岗位上展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基层干部风貌,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创作灵感”。

扎根生活沃土,以“枝叶关情”激活“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才能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作品。陶玉玲拍摄《柳堡的故事》时,与村民同吃同住,学习划船插秧,才让“二妹子”的形象质朴动人。宋晓英拍摄第一部电影《平原游击队》时便钻入冉庄地道体验生活,触摸真实的历史脉络……这些故事表明,精品佳作不是书斋里的幻想,而是“脚底板下踩出的灵感”。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老艺术家贴近人民、深入群众的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生活取经,同百姓问道,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得工作创新思路,洞悉生活本质,回应人民心声,努力把群众的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基层工作“小事情”积攒出群众欢心满意的“大力量”。

树立崇高品德,以“正身律己”引领“清风正气”。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田华93岁时为在建党百年仪式上展现最佳状态,反复对镜练习敬礼,97岁高龄仍记得《白毛女》台词。肖桂云与丈夫李前宽将婚期定于国庆日,用《开国大典》诠释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老一辈艺术家以大半生人生经历印证:艺术高度永远与人格高度同频共振。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老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当好表率,做好先锋,忠诚可信、公道正派、言行一致,心境求高洁,人格尚完美,生活讲纯正,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以回信精神为炬,以自信为根,以生活为源,以品德为魂,将个人追求汇入到文化强国的澎湃浪潮中,汇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脚踏实地,走好走稳每一步,方能登高处,摘星辰。(刘晨夕)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