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刊发嵩县县委书记辛俊峰署名文章
10月17日,《河南日报》刊发嵩县县委书记辛俊峰署名文章《以片区化组团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擘画、部署并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科学指引,更为乡村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性遵循。近年来,嵩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实践路径,以片区化理念为引领、组团式推进为抓手,系统探索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模式,逐步构建起符合山区县特征的乡村振兴独特路径。
嵩县地处豫西深山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和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2020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成为嵩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系统把握乡村振兴内在规律、科学研判县域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嵩县创新性地确立了片区化组团式发展路径。该模式通过全域统筹规划、分区重点推进、时序滚动开发,有效整合分散资源、实现梯度辐射带动,推动乡村振兴由镇村零散布局向区域协同联动转变,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发展新格局。一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整体效能。片区化组团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域限制,通过全域规划、重点推进、滚动发展的方式,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仅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效能,还通过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实现了“镇村个体作战”到“区域协同发展”的跃迁。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增强乡村经济活力。片区化组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强化产业抱团发展,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融合。嵩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环陆浑湖片区通过“景观重塑+休闲体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片区化组团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嵩县通过片区化组团发展,推进了片区内部道路、公交线路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片片连”。同时,建设了片区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四是强化组织动员,凝聚共建力量。片区化组团发展强调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嵩县通过“联学联建”机制,凝聚了干群共识,形成了共建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五是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片区化组团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嵩县通过“运营前置+强村公司”模式,统筹项目建设、资产管理、服务供给,提升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打破行政边界,以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为基础,整合资源要素,实现区域联动与高质量发展。嵩县在实践探索中,坚持“片区化规划、组团式推进、系统化治理”的思路,推动产业连片发展、乡村建设连片提质、治理效能连片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成果与实践模式。
全域规划与片区组团协同发力。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必须认真研究未来人口转移和乡村演变趋势,遵循“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融、发展相促”的原则,依据“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融、发展相促”原则,结合人口流动趋势与乡村演变规律,将全县16个乡镇划分为5大片区,并细化为40个发展组团,形成“片区—组团—村庄”三级空间治理结构。
产业链条集聚与联农带农机制深度融合。嵩县中药材资源道地、有豫西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群众黄牛养殖传统悠久、山水生态与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明确将“种药养牛搞旅游”确立为主导产业,聚力打造品牌。一是夯实产业基础。大力推动土地集中整治和坡改梯工程,为规模化种植创造条件。同时,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基础,坚持科创驱动,积极融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中原药谷科创园。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成功招引国药药材、中国农垦等一批领军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价协议,本地中药材直采率达38.6%。推动全县牛、羊饲养量稳定在15万头、30万只,确保了农户稳定收益。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系统性配套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建成6个中药材农事服务中心、伏牛山中药材交易中心、建成10万吨中药材冷链物流园,创新设立“牛交所”线上交易平台并提供线下技术服务,针对文旅产业,建设共富工坊62个、民宿管家学校3所、布草洗涤中心等,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尤为重要的是,创新设计了产业收益机制和建设运营收益机制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增值收益能够公平、合理地反馈给农户和村集体。
乡村建设与治理协同推进。在乡村建设方面,强调系统思维和群众主体作用。融资12.6亿元,跨区域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供排水设施,并同步推进农户“三改”(改厕、改厨、改卫),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实施“文化浸润、艺术点亮”行动。将地方文化、民俗与现代美学融入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文化村落,避免“千村一面”,留住乡韵乡愁。以小型乡村建设项目为突破,推广以工代赈。通过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采用“政府出料+群众出工”模式,组织群众直接参与家乡的环境整治、小型水利等项目建设,变“公家的事”为“自家的事”,极大地激发了内生动力。不仅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保证了工程质量,更让群众在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劳务报酬。
要素保障与先导区示范带动。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性地在农业产业链、新文旅产业链和项目上建立联合党委,下设功能性党小组,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有力推动了跨村域的产业协作和统一规划。建好用活乡里中心。将其打造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核心阵地。通过提供多样化服务,创新运营业态,以经营性收入反哺公益服务,实现了可持续运营。同时,依托乡里中心培育大量群众自发组织,建立志愿服务积分体系,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强化资金和人才要素保障支撑。在资金方面,创新建立“财政撬动、平台驱动、强村带动、社会拉动”的多元投入机制,大胆整合各类资金,做到“项目统一谋划、资源统一调配、建设统一调度”,成立县、片区级强村公司,整合盘活农村零散的资源资产,进行统一开发和运营,确保了资金和项目优先向重点组团集聚,发挥了“握指成拳”的聚合效应。
先导区示范引领与全域梯次推进。陆浑湖是嵩县的优质生态资源,坚持把环陆浑湖片区建设作为先导和示范,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片区规划,优化空间布局,谋划实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新文旅等总投资68亿元的4大类288个项目,推动片区内丹参种植、休闲观光农业、新文旅三大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连片提质,社会治理全面加强。2024年以来,环陆浑湖片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初步呈现出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及五大振兴协同的发展态势,嵩县还入选了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作者系中共嵩县县委书记 辛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