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蒙标成事迹系列报道读者反响摘选之五
李佩山
刊登蒙标成事迹的部分报刊
光阴似箭不能留,
三十春秋如挥手。
鞠躬尽瘁为人民,
泪雨佳节思挚友!
2025年10月1日前后,为纪念首位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的原铁道部十四局修造厂工人蒙标成病逝30周年,我再次饱蘸热泪、整理出《生命的火焰》(——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划过心灵的陨星》(——蒙标成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在寻找一颗星》(——访蒙标成的妻子安银花)和《让生命的火焰激情燃烧》(——蒙标成事迹采写发表的前前后后)4篇系列报道,在本媒体和众多网络平台发布后,又一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许多读者纷纷发表激情感言、评论和诗篇,现摘编少许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
时任中铁十四局党委书记王德臣组织党务人员学习,读到蒙标成高兴之处,大家都会意地笑了。 张阳灿 摄
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员工王忠厂在《于平凡中求“不凡”》一文中写道:蒙标成在英华之年被肝癌夺去了生命,然而,他的离去却令人们长久地沉思。
他不甘让生命归于沉寂,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闻写作,短短几年,就发表了180多篇稿件。遗憾的是,他尚未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我们都是平凡人,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世界”,没有那么多显赫的位置留给我们,成功不能一蹴而就。从蒙标成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荣誉和鲜花是由艰苦的劳作甚至是血和泪换得的。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沦,屈服于暂时的困顿,不思进取,让青春无声无息地流逝……
逆境之于弱者是泥潭,于强者却是鞭策上进的动力。蒙标成在逆境中奋发、进取,用生命创造着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从不埋怨,而是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用自己的足迹告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够做出不凡的业绩!
吕素军
中铁十四局集团一公司员工吕素军在《生命的火焰仍在燃烧》一文中写道:参加工作至今,在基层风风雨雨、摸爬滚打几十年,我看的多了、懂的多了、经历的多了,流泪便在人生的字典里很少有了。原本脆弱敏感的心灵,早已被钢筋混凝土包裹成铜墙铁壁、刀枪不入。
直到读了李佩山老师发表的《生命的火焰》等系列报道,我才发现什么铜墙铁壁、什么刀枪不入,在面对心灵的洗礼时都会变得不堪一击。我正在被蒙标成生命的火焰激情燃烧着、感染着、照亮着,让我深深懂得“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哭了:我哭是因为蒙标成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直到临死的那一刻,心里想的还是他的工作;我哭是因为李老师的文笔实在是饱含深情,催人泪下,不得不为之动容;我哭是因为蒙标成是我可爱的战友,他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且回味良久。
我和蒙标成都一样奋斗在中铁十四局基层,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一样背井离乡。他作为一位普通的基层通讯员,不幸被肝癌夺去了年仅35岁的年轻生命,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岗位,离开了他依依不舍的新闻写作,离开了他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蒙标成和他的女儿丹丹
蒙标成在短暂的人生中,却奉献了180多篇高质量稿件,23次立功受奖,在有限的生命里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他的事迹伴随着李佩山老师的作品《生命的火焰》,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蒙标成“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这是全国记者协会首次追授。
蒙标成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之时仍然笔耕不辍,强忍病魔的折磨匍匐在病床前坚持读书写作,念念不忘他的那篇尚未完成的稿件《筑路工人话住房》。虽然他心爱的新闻事业之路没有办法亲自走完,但是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蒙标成虽然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无尽的怀念,更是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很多东西不会随着勇者的逝去而泯灭,反而会矗立不倒、熠熠生辉。蒙标成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新闻事业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谦虚好学、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虽然我从事的工作和蒙标成不一样,但是道理和实质都是一样的。我们同样作为中铁十四局的职工,同样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当然就同样可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民造福。我要永远向蒙标成同志学习!
刘敬渭
中国著名摄影师、中铁十局原高级政工师刘敬渭:昨夜到凌晨三点多钟,我一口气读完了作者李佩山撰写并发表在网络媒体的4篇长篇系列报道。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震撼心灵,使我禁不住思绪万千。
蒙标成是令人尊重的一位优秀基层通讯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骄人的业绩。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山东省济南市读者张秀英:接连看了《生命的火焰》等4篇关于蒙标成的系列报道,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深深地为蒙标成的先进事迹所感动。
张秀英
蒙标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在满怀深情的作者的挖掘和报道下,却扬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被中国记协授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标兵。他的爱人和女儿,也受到各大媒体和蒙标成生前所在单位的安抚和照顾。
我曾经这样想:若没有作者的深入采访、忘我写作和真诚奉献,即使蒙标成生前工作干得再卖劲、再出色、再有成绩,也不会闻名全国、获得那么多、那么崇高的荣誉。在此,我发自内心地为敬业奉献的作者李佩山同志真诚点赞!
山东省临沂市国企党务工作者杨日生在《位卑未敢忘忧国》一文中写道:为什么蒙标成猝然倒下后,他的事迹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因为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激人奋进的壮丽乐章。
作者李佩山向通讯员介绍《新闻出版报》图文并茂刊登的长篇通讯《生命的火焰》。 杨德政 摄
蒙标成是一名普通工人,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执着耕耘。在新闻报道这块艰辛的土地上,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一样,日夜不停地运转着。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奔走呼喊,笔触涉及施工生产、职工住房分配、婚恋家庭、生活消费等方面。他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生活与企业的前途命运捆在一起,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急单位所急,想国家所想。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尽己所能,无怨无悔。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喃喃着:“晚了,来不及了,那篇《筑路工人话住房》的稿子怕是完不成了……”生命垂危之际,不是留恋生命,而是惦记工作。
他丝毫没有为自己职位而推卸对社会、国家、人民的责任。在工作上,他总是把标准定得高高的,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把自己所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干好,让自己的能量尽情释放。难怪厂长称赞说:“工厂走出低谷,有蒙标成的一大功劳!”
蒙标成发表的部分作品
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躲进家庭的避风港,潜心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全然不顾集体、单位、社会、国家的兴衰成败,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与蒙标成相比,显得多么苍白啊!
社会是个大家庭。它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奉献。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它出力流汗。全国各条战线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像蒙标成那样默默耕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自觉为党为国家分忧解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那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会更快更好,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关键在于他是否做出了有益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要“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忧国忧民的责任心,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没有舍小家、顾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追求,是绝对不可能的。
济南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女工赵玉琴(右),把为蒙标成女儿蒙晓丹投的3万元平安康乐终身保险书交给安银花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停留在人世的长短,而在于他的心里是否装着他人,是否惦着人民的冷暖,是否摆正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在于他承担了多少责任、义务,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奉献了多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蒙标成那样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时刻把国家、民族的命运系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坎上,倾己之力,尽己所能;如果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像树叶一样分担风雨,洒播雨露,护卫主干,那么我们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就一定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