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玲珑山乡邻 实干彰显初心——记南召县留山镇玲珑山村贴心干部朱三明
玲珑山,一个充满希望的土地,一个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名字经常在村民们口中提起——朱三明。在玲珑山村村民的口中,朱三明的名字总与“暖心”“靠谱”紧紧相连,这位扎根基层的村支书,用行动把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里,把初心谱写在了大地上。
紧抓实干,勇当先锋。这八个字是朱三明扎根玲珑山村的生动注脚,而新农合收缴工作中的高效实绩,正是他实干担当的鲜活例证。
每年收缴季,他从不是“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送服务到家”。提前一周吃透政策细则,梳理出全村参保名单,标注出年老体弱、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特殊群体。他常说:“我们急一点,百姓的心里就暖一点、日子就顺一点。” 他急村民之所急,怕老人往返奔波,特意把缴费点“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怕在外务工的村民分心,主动电话核对信息帮忙代缴;怕大家对新政策有顾虑,拿着报销案例掰开揉碎了讲。这股“急劲儿”里藏着真心,让收缴工作不仅高效,更充满了人情味。
情系乡邻,风雨陪伴。在玲珑山村这句话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朱三明深夜病房里的躬身身影。九月二十一日深夜,玲珑山村71岁高龄的五保户老人朱三顺突发重病住院,老人身患心脏病、三高等多种疾病,今年已是老人第五次入住医院,朱支书在得到消息后,冒着深秋刺骨的风雨,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往医院,并承担了一切的相关医疗费用。病房里灯光昏暗,老人蜷缩在病床上低声呻吟,身边连个递水的人都没有。悲痛之情油然在朱支书心中升起,接下来的几个夜晚,他成了老人的“临时家人”。怕老人夜里渴醒,他把保温杯放在床头触手可及的地方、怕老人上厕所腿脚不便,他二话不说搀着老人陪厕,小事之中方见大爱,更见到一个村干部真心为民的责任与担当。
为民服务,不忘初心。因本村地处山区,且受本地风俗习惯影响,春节、清明节、十月初一等节点,外地及本村上坟人员络绎不绝。为此,为防止意外火情的发生,朱支书组织全村护林员与村“两委”全员值班值守,不仅设瞭望台监测,更在主要路口设卡,细致登记上坟人员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车牌号、上坟地点等信息,并逐一发放护林防火告知书,今年清明节成功应急处置2起火情,朱支书更是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从火海中解救出一名鸭河上坟人员。考虑到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年轻人在外务工,为防范液化气管线、闸门等引发安全事故,朱支书自费2千多元,对全村所有液化设备进行登记、更换气管、排查隐患,且全程免费,换下的旧气管堆了几袋,自掏的2000多元花的干干净净,换来的是老人们一句句踏实的“这下能睡安稳觉了”。
这些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却像山间的清泉、灶头的暖火,淌过玲珑山村的日子。从新农合的急迫收缴到病房床前躬身的身影;从火海中拽回的生命到灶台边换好的气管。朱支书用藏在细节里的行动,把“真情为民,真抓实干”八个字,烙进了每一位乡亲的心里,把“为民服务”深深的烙印在了玲珑山这片有感情的土地上。而这,正是留山镇党员干部们的缩影。他们不恋“大场面”,专啃“硬骨头”;不图“大声势”,只务“实在事”。无论是山林防火的一线值守,还是居家安全的细致排查,亦或是田间地头的难题破解,他们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扛在肩上,把“初心”写进每一次俯身实干里。留山镇的党员干部们用无数个“朱支书”式的行动证明:最动人的担当,藏在为民解难的细节里;最坚实的根基,扎在群众满意的口碑中。(宋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