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特别报道 >

伟大的母亲 英雄的儿子——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发表之后(六)

作者 李佩山

焦裕禄(前右一)和乡亲们前往沙滩上种植泡桐树苗,以防风固沙(油画)

2025年5月14日,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逝世61周年。为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的丰功伟绩,让人们深刻了解在英雄背后,他母亲对他人生的巨大影响,我通过深入地挖掘采访,饱蘸热泪、满怀深情地撰写了《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这篇纪实作品,经本媒体等26家中央与地方媒体平台传播后,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纷纷点评、转发和发表激情感言,盛赞李星英和焦裕禄母子是伟大的母亲、英雄的儿子!

河南省兰考县原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娄纪领:在神州大地,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是为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而活活累死的。

娄纪领

1962年冬天,在兰考“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肆虐、全县人民饱受灾害之苦的时候,党派焦裕禄来兰考工作。他冒雨踏雪,跑遍全县,查风口、探流沙、摸清灾害源头,带领全县人民采取“贴膏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扎针”(在沙丘上植树)、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等措施,使灾害得到了有效治理。但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年仅42岁就为兰考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61年来,英雄的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鼓舞下,以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的坚定决心,战天斗地,前赴后继,使昔日灾难深重的旧兰考,变成了如今泡桐遍布、农茂粮丰、乐器之乡的全国文明县。然而,人们对一位对焦裕禄人生轨迹影响最深的伟大的母亲李星英却鲜为人知。

在焦裕禄书记逝世61周年之际,作者李佩山满怀深情地写下《我在寻找那颗星——追记焦裕禄和她的母亲李星英》。我通过这篇作品,才得以了解到李星英更多不平凡的往事。她是一个家庭主妇,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她又是一个刚强女性,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也不曾被击倒。她朴实而无华,但平凡而伟大,是中华民族千万个杰出女性的缩影!

由纪云

山东老年大学书法班学员由纪云:我已拜读多遍李老师采写的《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这篇作品,觉得赶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各大媒体发表意义非凡。焦裕禄在他母亲优良传统作风的教育影响下,迅速成长为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值得我们做父母和做子女的都认真地学习与思考。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焦裕禄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准备随军南下。临行时,焦裕禄来到母亲跟前还没开口说话,母亲便知儿子心里最牵挂的是她。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对儿子说:“党需要你去,你就放心地去吧,娘能撑得起这个家!”“那我也请娘放心,不闯出个新天地,我决不回来见您!”焦裕禄兑现了他对母亲的承诺。

“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都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焦裕禄当年在日记中写下的这段话,也应当使我们每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从中受到启迪!

张高起

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张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张高起: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拜读了《我在寻找那颗星——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这篇文章,其内容真是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县任职期间,精心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彻底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的宏伟蓝图,他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他在兰考仅仅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未能亲眼见证这些蓝图的全面实现。

尽管如此,兰考的人民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好书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秦勇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牙科医生秦勇:我读了《焦裕禄和他的母亲》一文,深为英雄母子的事迹所感动。作为一名远在异乡的兰考人,我为兰考出了一个焦裕禄这样的好县委书记而骄傲!

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艰苦的脑力劳动,推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作品,让我们翔实地了解了焦裕禄和他母亲的陈年往事,让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让我们也真实地感受了当年的动人情景……

伟大的焦裕禄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焦裕禄精神。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吧!

耿相军

山东老年大学书法提高班学员耿相军:《这是娘最后一趟来看你——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这篇作品,不仅写出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而且阐述了使焦裕禄深受教育影响、默默守护、全心支持他的坚强母亲李星英的动人故事。

英雄母子撼天地,点点滴滴都是情。作品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悉心领悟其深刻内涵,认真学习英雄母子的家国情怀,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努力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周泽明夫妇和小孙子在一起

河南省兰考县棉麻公司原办公室主任周泽明:读了《伟大的母亲 英雄的儿子一一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发表之后》的系列反响述评,我觉得不仅英雄母子的事迹生动感人,而且读者写的一篇篇感言,也都发自内心,真实可信,可读性强,理论水平高,起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遍地开花扬正气,

弘扬母爱家教好。

培养骄子成楷模,

神州大地家喻晓。

孔令气

河南省兰考县军转干部、县残联原理事长孔令气:小满时节,山川青翠,万物丰盈。作者李佩山《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一文在多家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从参与点评、转发和互动的人员来看,既有写作功底深厚的作家、诗人,又有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各界普通干部群众。既有饱经风霜、阅历丰富、年近百岁的抗美援朝功臣老人,又有涉世未深、刚进校门、年仅8岁的少年儿童。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对焦裕禄母子平凡而伟大事迹的理解和评价。

那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一首首十分真诚中肯、精准炼达的言论、诗歌,发自人们的心灵深处,引人深思,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事实充分说明,能够被26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平台争相传播,既是对焦裕禄母子往事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也是对作者几十年深入调查研究,挖掘采访积累素材,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成果的普遍认同。

这篇纪实散文,再次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探究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展示人世间的真善美。并且文章角度新颖,情感真挚,布局合理,笔触细腻。犹如作者先前采写报道的英模人物何卫红、蒙标成、张静静和回忆父亲、母亲等纪实人物作品一样,不失为又一篇震撼人心、激人奋进、传承久远的精品力作!

马仕兰

原铁道兵时期的女军医马仕兰:《追记焦裕禄和她的母亲李星英》这篇作品被多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纵观这次广泛参与互动的人群,有上至96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有五六十年代在不同行业工作和退休的人员,还有不少当代中青年乃至在校小学生,最小的才七八岁。他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真实感受,一篇篇感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激人奋进……

当前,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内心,人民呼唤英雄早日归来,时代需要千万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带领人民为富民强国而奋斗!

葛文超

中国通号投资集团公司员工葛文超:“党需要你去,你就放心地去吧,娘能撑得起这个家!”“禄子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了吗?”“禄子对得起毛主席吗?”正是有了母亲李星英的深明大义,才铸就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是对焦裕禄的真实写照。短短一年多,他走遍兰考大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顽强抗争。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年仅42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年他亲手栽下的一株泡桐树苗,如今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巍然屹立,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焦桐”,见证了兰考风雨6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经过一甲子的时光流转,兰考的“焦桐”“焦墓”与北崮山的“桑树绿荫”“焦母之墓”,虽然相隔千里,但是遥相呼应,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母子深情。焦裕禄精神如同“焦桐”的根,已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而他对母亲的眷恋与感恩如潺潺流水,永远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激励着一代代积极向上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怀大爱,勇担使命,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不断攀登!

原文链接:这是娘最后一趟来看你——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