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宝丰:又是一年粉条香
河南党建网讯( 李万全通讯员 柳真真 杜茹雅)又是一年粉条香。12月19日一大早,宝丰县大营镇胡茄庄村村口处,村民张红卫和妻子黄水仙正趁着天气晴好晾晒着自家制作的红薯粉条,这是今年张红卫家制作粉条的第九天。
“我的爷爷就是个粉匠,自儿时有记忆起,家里每到冬日,总有一个月就是在下粉条,一直传承至今。”55岁的张红卫介绍,和机器粉条相比,纯手工制作的粉条劲道儿十足,无任何添加剂,而且还耐煮,口感极佳。
胡茄庄村地处丘陵地带,红薯因具有抗旱、易于管理的特点,成为该村主要农作物之一,有冬季做粉条的悠久传统。因做出的粉条口感香醇、韧性十足,因此“胡茄庄粉条”在周边县区均有口皆碑。
“现在我家每天都能下1100多斤的粉条,每年一共出粉3、4万斤,每斤卖10元钱,能有30多万元的收入。”张红卫掰着指头算了算账,每年忙三个月,把红薯磨成粉 面一个月,晾晒粉面一个月,还有一个月就是下粉条了。因为出粉时夜晚气温要在零度左右,白天阳光照射晾干,所以下粉期只有冬至前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下这些粉需要把30多万斤的红薯洗干净磨成粉,想要口感细腻的红薯粉,就得过3遍箩,粉质才能更细。”张红卫边忙活边说。因儿子担心老两口忙不过来,每年制作粉条的季节他都在家帮忙,一家人在一起和和乐乐,幸福甜蜜。
据介绍,该村流传了百年的制粉手艺,在政府支持和制粉大户的带领下,已有20余户都在村里建起了大大小小的作坊,形成粉条产业,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我把制粉、调浆等关键工艺教给了儿子,祖辈相传的制法,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张红卫说完,便骑着三轮车回去拉下一批需要晾晒的粉条。
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粉条如玉,金黄的色彩里焕发着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