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郏县黄道南村白龙庙“创修拜殿碑”发现记

  河南党建新闻网讯:2022年9月,笔者在编纂“黄道镇镇史馆”“黄道镇黄南村村史馆”文本时,为搜集补充所需参考资料,对该镇域内的田野文化遗址、古庙宇等进行了实地调查。
发现经过 ---
  9月27日上午,笔者与郏县文物所原所长魏汝江在对黄道镇政府所在地黄南村的 “白龙庙”内的几块古碑进行拓片时,偶然发现在大殿前东厢房西山墙基石上方砌压着一通石碑,碑首外露,占碑身通长的三分之一,字面向上。由于碑额部分及碑文损蚀严重以致字口模糊难以辨认,笔者遂对碑面水刷处理,而后贴纸进行拓片,待纸稍干即揭下辨读,黑底白字从右至左显现出:
 “创修拜殿碑记,黄道街古称神前也,……  落款“大清康熙五年岁次丙午仲春月 吉旦”等字样。
 当看到这些文字时,我俩为之一振。
 在此前,黄道镇及省内多地为“神前”这个地名纷争不断,但均因缺少文字证据支撑,也只能成为传说而已。此“神前碑” (以下简称此碑为神前碑)的浮出,虽然只有了了八个字,却以金石载体的方式直接佐证了“神前”这个古地名在黄道镇的黄南村。
 笔者当即就打电话告知了黄道镇负责文化口的刘克胜副镇长和镇文化站王晓锋站长。二人闻讯立刻赶来,他们看到了碑石和拓片后,激动地说道:两位老师的发现,为黄道镇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吹散了笼罩多年的迷雾!
 考虑到这通碑对黄道镇乃至郏县历史的重要性,笔者和魏所长当场提出建议,让他们尽快想法把该碑取出来,以便对碑文进行辩读研究、拓印建档,并妥善保护。刘克胜副镇长当即表态尽快安排落实此事。当日下午,他们就召集村委会干部刘俊杰,以及施工人员、庙内负责人等进行商议,在保证建筑物及碑石完好无损的前提下,集思广益地制定出确保安全施工的措施和办法。
取碑过程---
  掏取“神前碑”的工作计划己基本落实到位,施工定于29日下午进行。当天下午,因防疫等特殊原因,刘克胜副镇长、王晓峰站长、魏汝江均未能到现场。施工前,刘副镇长在电话里强调要确保施工安全。我会同黄南村村委会干部刘俊杰及施工人员按照事先商定的办法,先在石碑上方留两层砖保护石碑字面,再向上掏出两层砖,进深50cm处,横穿入三根钢管托住墙体承重,一头用砖石平行托起,另一头用砖石铺垫放上千斤顶进行顶实承重,而后再向里三分之二处进行取砖。整个施工过程有条不紊进行,还好青砖是用纯白灰浆砌成,粘结力不是太强,取砖比较顺利。当施工完全达到石碑长度时,三位施工人员在负责人指挥下,一点一点往外挪动,终于完好地把石碑掏取出来,抬到了安全的地方。直到将石碑予以平放并覆盖上水泥袋,此刻所有在场的人悬着的心才平复下来。
  随后,施工人员立即又把墙体的内三分之二缺口处用砖和沙浆水泥进行回砌,以确保墙体安全,待新砌部分留置12小时凝固后,于次日抽出钢管进行回砌还原。
30日上午,我们再次来到白龙庙时,看到墙体缺口处已砌妥,整个墙体完好无损。
接下来,我们就着手对该碑面进行了清洗,并对部分字口进行细致清理。随后,我们又对该碑做了数据测量定位、实物拍照、拓印拓片等一系列留取金石档案资料工作。
  该石碑材质为青石石质,碑身通高109cm,宽51cm,厚11.5cm。碑榫缺失。碑文竖行排列,正书五行,落款顶格书写。碑文满行50字,漶漫9字,(以下用□标识)碑额文字为正楷体,因侵蚀残缺,唯能看到繁体“岁”一字,按照碑额通常用语应为“皇帝万岁”,两侧日月相对,周以线刻团云纹;碑文左右及下边线刻花草纹装饰。碑文全文释读如下:
  “创修拜殿碑记”,碑文正文“黄道街古称神前也。郏城乾隅离城二十五里,旧有白龙庙,未立拜殿。自我朝定鼎以来,居民颇多,善事渐兴。性善玉人等往来审顾,见春花秋报之无地, 祭风祷雨之无期,故设席会众□□□□焉。于□是,一人起念,众人齐心,或施银钱,或捐煤炭,或捨木料,或助人工。但经月余,一旦巍巍,翻盛槩耳。所谓福报□□□□影随形者,谅囗如是之 。善哉!予援笔记实,以垂千古不朽云。”
 中间部分文字为捐资、捐工者名单和数额及木匠、泥水匠、石匠名单,竖行排列17行,满行5人。(名单略)落款为“大清康熙五年岁次丙午仲春月 吉旦”。.
地名轶事---
  黄道古称“黄道街”,因村北大刘山顶有祖师庙,故称“神前街”。春秋时,相传老子的弟子黄老道云游驻跸此地,故称之为黄道街。金右祯三年(1215年)设置黄道镇。明代为上黄道保、下黄道保;清代为黄道保、塔亭保;民国时期:1929年属北区、西区;1934年属六区(苏坟)五区(薛店);1947年属西关镇、苏坟镇;1948年属六区(茨芭);1958年成立黄道公社;1984年改为黄道乡;2008年撤乡设黄道镇。   
  黄道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人才辈出,代有名人。域内有为建立东汉立下不朽功勋的铫期在此活动的遗迹和传说,有明代郏县籍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浙江右政布使王尚絅在青龙河西岸留有“渴睡洞”及“密止堂”的遗址。明成化年间,辽东苑马寺少卿刘济因孝举被诰封为“孝子”而名,誉称“孝官”,传颂至今。清末宮庭画家赵唤,其画作闻名于世。
  这里地处山丘,地下资源丰富,有原煤、石灰石、铝矾土、石英岩、粘土矿等矿产资源。域内有青龙河、粉浆河等多条河流。为生产烧制陶瓷奠定了良好的地理物质条件。这里的制瓷业有“始于唐、盛于宋、衰于金明”之说,在中国陶瓷史上称为“黄道窑系”,有石望河村的“谒主沟钧窑遗址”,黄北、黄南村的“缸窑沟”“五道窑”等唐钧、宋金元磁州窑系窑遗址。这里在唐代就烧造出各种实用器形,有黄、白、褐、黑等单色釉和五彩斑斓的“唐花瓷”。宋代烧造出单色“天青”釉钧瓷,走进宫庭。  金元时期以烧制钧瓷和磁州窑系产品,制瓷工匠用娴熟技艺、神来之笔在器身上描绘、书写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图画和龙飞凤舞的诗词绝句。其产品声名遐迩,其佳作被收藏在国外知名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郏县烧造陶瓷在唐宋金元时期已具规模,“黄道窑系”形成以黄道为中心扩展辐射到东至安良、白庙;西至茨芭;北至黄道石望河;南至渣园等郏县西北等整个区域。
  此前,省内多个陶瓷生产地曾纷争“神前”这个地名,黄道村地名最早何时起用为“神前”暂无志书文献可考。而最晚出现在1996 年版《郏县志》和1998年版《郏县财政志》中记载:新中国之初,位于黄道镇大桥村的“郏县神前大桥民生瓷窑工厂”就使用了“神前”这个地名。
  2023年的8月,笔者在县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时,有幸见到一枚五十年代初该厂当年使用过一枚印章,该章呈长条形,木制材质,长8.3cm,宽2.2cm,高2.5cm。它是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地方国营郏县陶瓷厂前身,更是“神前”这个古地名实际使用的最后时间的实物佐证。
  截止目前,郏县域内出现的唯一一通金石佐证了“神前”这个古地名就在郏县黄道镇黄南村。
  地名,是地之名或地之符号。只要曾经有过人类活动过的地方,便有地名。地名一般包括通名和专名两个部分。所谓通名,即指山、川、湖、泽、省、市、县一类的名称,专名是某一类别中地名的特称。专名相当于人的名,仅有姓难辨其人,单有名也会混淆不清。
  作为语言词汇的地名,在书面语中具有音、形、义、位、类五大要素。音即地名的读音;形即书写地名的字形;义是指地名的命名含义,即通常所说的地名语源;位是地名所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类指地名的类属。自地名诞生之日起,它便具备了这些要素。
  历史上除了政区地名以外,山体、河流、湖泽和人工建筑,居民点乃至集市、港口、码头、人物事件、神祗庙宇等命名的地名,历代层出不穷。当今实用的地名,绝大部分都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命名之后又能长期保留使用的,则以有关地理方面命名的方式比较常见,而因山因水命名的方式的稳定性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政治社会动荡不稳因素命名的地名,则寿命不长就会变化。依此,不难看出黄道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黄道镇的烧造陶瓷历史悠久,这些产业与火互伴相生。村民窑工供奉神祇的场所“庙宇”选址在山顶或村外的地理位置更合乎情理。村子与庙宇距离方位是庙前村后,“神前”这个称谓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神前”这个古地名使用的起始时间暂无史可查,依据“河南郏县神前大桥民生瓷窑第一工厂”印章实物,黄道镇“神前”使用的中止时间可定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后期。
  沧海桑田已尽去,大浪淘沙始见金。进入新时代,郏县安良镇神前陶瓷产业园,以弘扬民族工匠精神为笔墨续写着郏县陶瓷“千年古韵”的新篇章。(李万全通讯员王文一 魏汝江 )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