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红星” 实践团走进武庙集镇 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在 “七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1921-2025)到来之际,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领青年学子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励广大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6 月 28 日上午,郑州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闪闪红星” 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王紫耀的带领下,一行 20 人走进大别山固始县武庙集镇政府党校会议室。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红军曾少甫、张敏的次孙曾祥有,为大家讲述革命历史战斗故事,同时还对抗美援朝战士潘明礼的后代潘孝福进行现场访谈,聆听其前辈的英勇事迹。武庙集镇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孙泽东出席了本次活动。
曾祥有深情介绍道:爷爷曾少甫(谱名曾庆修),1896 年出生,1929 年 2 月,他毅然带领全家八口人投身革命,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曾氏家族先后有五位亲人英勇献身。太爷曾耀先,1873 年 8 月出生,1929 年 3 月参加革命,当时担任赤城县(今商城县)赤卫队事务长。1929 年 6 月,不幸在固始段集窑沟被捕。敌人对他进行了几天几夜的严刑拷打,逼迫他交代儿子和红军的去向。太爷受尽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说。敌人见无计可施,团匪们先是拔光了他的胡子,接着挖掉他的眼珠,最后用木棍将他活活打死在水田里,牺牲时极其惨痛,年仅 56 岁。1961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太奶奶曾曹氏,1878 年 1 月出生,1929 年 3 月参加革命,担任赤城县赤卫队员。1935 年 6 月,不幸被当地民团发现,民团们恶狠狠地说:“这是‘打死她’。” 团丁们冷笑着用枪托将她捅倒在水塘里,活活淹死,时年 57 岁。一年后,长子曾少甫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强忍着悲痛,趁黑夜潜回老家窑沟檀树湾,下塘收骸时,却只找到了一撮头发和一根银簪子。
二爷曾庆山,1908 年 1 月出生,1929 年 2 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 73 师任连长,1932 年底在长征途中英勇牺牲,年仅 24 岁,1961 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
士。三奶支秀凤,1906 年出生,山东枣庄人,1929 年入党,早年在家乡参加共产党地下活动,曾任妇女主任,后来在当地从事民运支前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 1953 年随丈夫曾庆志迁到固始县段集镇钓鱼台村生活,1993 年 1 月病逝,享年 87 岁。
四爷曾庆平,1914 年出生,1929 年 2 月参加革命,在随红二十五军长征时不幸牺牲,年仅 16 岁。当谈到奶奶张敏时,曾祥有老前辈不禁潸然泪下。作为红二十八军妇女排战士,奶奶为了掩护红军洞内的有生力量,不被扫荡的敌人发现,竟将仅出生六天的孩子捂死在自己怀中。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无不为之震撼,内心无比动容。实践团通过老照片等史料,深切感受到曾氏家族一片赤诚为革命的无私奉献,深刻理解了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奋勇向前的深刻含义。
活动现场,抗美援朝战士潘明理的后代潘孝福带来了前辈珍藏的复员军人证明书、兵役证等实物史料。这些泛黄的证书上清晰地记载着潘明理 1951 年入伍参战的经历。实践团成员围绕 “战场上的真实体验”“复员后的生活变迁” 等问题与潘孝福展开访谈。同时,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实物史料,让实践团成员直观地触摸到 “最可爱的人” 的使命与担当。
在此次活动中,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革命先辈的实物史料与后代的讲述相互呼应,形成了历史的回响,曾氏家族的烈士证、潘明礼的兵役证等这些带着体温的记忆载体,让实践团成员在触摸中深刻理解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初心。当青年们用镜头记录、以笔记传承这些红色故事时,红色基因已悄然融入他们的血脉。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必将在奋进的时代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文/曾金 图/朱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