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上级指示 大力发展南召农业
1月13日,省委书记刘宁到南阳市调研现代农业等工作。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刘宁来到牧原实验室,了解研究方向、成果转化等情况,对企业“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予以肯定。他强调,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连接上下游,提高配套率,推动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近年来,南召县把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酵素、艾草等6大特色产业,探索实施“林+N”生态扶贫,创新“林蚕菌、林苗景、林药果、林养游”四个一体化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南召县先后被授予“中国柞蚕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 “中国玉兰之乡”、“绿色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辛夷种植基地县”“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针对南召农业发展,特提出以下不成熟建议。
一是推进三产融合。坚持“1+3+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围绕6大农业特色产业,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坚持政策支持、项目扶持、壮大产业集群、培育新型业态等措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苗木花卉方面,减少盲目跟风,部分林农、苗农的苗圃基地,疏于管理,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低廉、销路不畅;食用菌方面,缺乏深加工企业,缺乏香菇酱香菇脆饼干等。
二是提升农业质量意识。比如,柞蚕方面,一些蚕种场质量意识不高,为了效益,引进二化茧进行制种,极易出现蚕茧未售就出蛾的风险。食用菌方面,传统灭菌多,高压灭菌少;随意配料多,科学配料少;分散制棒多,集中制棒少。在我县西部种植区域,90%的农户采取传统灭菌方法,耗时长,灭菌效果差,部分坏袋率高达20%,内销多,出口少,县内只有1家有出口资质的企业。提升菌种生产能力,菌种厂无资质的多,有资质的少;外地菌种多,本县菌种少;质量低的多,质量高的少。这些都有待改善。
三是加大规模品牌力度。重点围绕果蔬、柞蚕、中药材、食用菌、水产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建设大型香菇市场和深加工企业。我县只有乔端镇一处小型香菇交易市场,年交易额5000万元—8000万元,大部分香菇交易靠小商小贩上门收购,压级压价情况严重。艾草方面,企业生产的艾灸制品多为传统低端低价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些企业没有注册商标,品牌知名度低,再加上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缺乏高端高价值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销售范围及盈利能力有限。全县艾草大小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从艾草种植到新产品开发,艾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链条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是加强金融技术服务。由于艾草加工企业每年春秋冬三季必须收购大量优质艾草,囤放8个月以上,才能用于艾草制品的生产加工,而加工高端的艾产品,则需要存放三年以上,致使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沉淀,造成企业周转金困难,无力去做更大范围的更新迭代,金融部门应做好服务。围绕农户种养需求和产业升级,发挥农业农村部门技术人才优势,通过举办培训班形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脱贫户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主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能力。
五是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务工、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农户融入到产业链中,实现多渠道增收,农户要及时参加农业保险等,增强单打独斗的抗风险能力。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农业形成一定规模,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前提下,借助我县正在进行的“都说南召美”活动,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现代媒体上,邀请本地网红及农户多渠道宣传南召特色产业,展现大美南召风貌,使南召特色产业走出南召,面向全省。
(作者简介:石为璧,河南南召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南阳市作协会员,南召十佳通讯员,学国学,读诗词,做宣传,教过大学语文、英语、申论,足迹遍布南阳400余村,作品总浏览量已达6000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