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留山镇: 兴产业 促发展
河南党建网 (朱志才 通讯员 刘晓)1月15日上午,南召县留山镇黄楝村扶贫车间里,干净宽敞明亮。随着工作人员启动开关,三盘红石磨便缓缓转动,窗外人头攒动,争相目睹这一古老的面粉加工工艺。这是由郑州银行南阳支行、南召县人民医院出资帮扶援建的黄楝村鸻虎崖石磨面粉厂。该厂利用传统的红石磨磨面工艺,期间减少机械加工环节,对以小麦为主原料的粮食进行粗放加工,保留面粉原汁原味的同时,其中的营养成分不会在加工过程中挥发丢失。
据了解,郑州银行南阳支行、南召县人民医院作为帮扶单位,在黄楝村的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中不辱使命,履职尽责。怎样使脱贫后的群众家庭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又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两家帮扶单位与留山镇政府和所在帮扶村共同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采取逆向思维,认为市场上面粉及附加产品大多数是过度深加工和细加工,营养欠佳。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更向往接近原生态的食品。
黄楝村鸻虎崖石磨面粉厂建成投产,倾注了帮扶干部的无数心血。从生产设备采购,厂房改建,小麦品种筛选,生产人员技术培训和健康体检,包装材料的使用等等,都经过专业部门的层层把关。
由于红石磨加工出的小麦面粉色泽纯正,口感筋道,各项理化指数达标。当人们品尝过经红石磨加工的面粉后,纷纷称赞说“这才是小麦面应有的味道”。地道的原生态加工工艺,吸引了当地不少经销商慕名上门求购。
留山镇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土地贫瘠。作为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怎样念好“乡村振兴经”?该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谋局开篇。
上官村有废弃矿山数百亩,开采后留下的痕迹像一个巨大的伤疤,汛期容易诱发泥石流,成了当地的一大安全隐患。怎样使废弃矿山变“宝山”,考量着当地领导干部怎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
镇村干部翻山越岭地站在废弃的矿山上,远方的羊群在山崖上窜下跳寻草,如点点白云在山间飘荡;山脚下的堰滩地栽种的果木树因缺肥少水,长势枯萎;眼前的尾矿沙堆积如山,山风吹来,飞沙走石。
看着眼前这“人人愁”的废弃的矿山,打开了在场者的思路!“建一个田园综合体,啥事不都解决了!”——现在,当地村民刘国华成立了“上官牧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山坡养殖山羊600余只;清理矿场建香菇种植大棚60多座,种植带料香菇60万袋;推平尾矿沙填沟造地200多亩,栽种梨树3万多棵,年产有机梨200多万斤,带动周边3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昔日“人人愁”的废弃矿山已发生了蝶变,成了人人羡慕的“花果山”。
留山镇杨扒村,紧邻国营军工企业,被誉为“山村小都市”,全村的劳动力都在厂里上班,拿着比种地强几倍的工资,令周边群众无比羡慕。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企业不景气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也波及到了杨扒村,群众收入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过去有名的富裕村反倒成了贫困村。靠“山”山穷,靠“水”水干,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哪日子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真让人心焦火燎!”
2018年,该村在县农办的帮扶下,招商引资1000多万元,建成两条日产千双的制鞋生产线,靠着过硬的技术含量,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欧美等地,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难,拓宽了群众的致富途径。
下关村原有的几十间老校舍,长期闲置,成了“空心房”。留山镇退伍军人李克生通过老战友介绍,吸引外地企业来此安家落户,成立了“南阳荣晟工艺品有限公司”,吸收本地妇女从事外贸假发制作,使当地留守妇女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又能在家门口“挣外汇”。
留山镇在脱贫攻坚中,开展“党员带贫”、“党员帮扶”、“党员带支部”、“联合党支部”等一系列活动,发挥组织堡垒作用,调动和激发了党员与贫困作斗争的积极性,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同时,立足产业兴村富民,使村村有支柱产业,贫困户家家有致富项目。该镇靠借“势”发力,积极打造人才、资金、技术“三驾马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整合资源。在特色种养殖、中药材加工销售、餐饮旅游、机械加工等产业上,运筹帷幄,做足做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铺好底子,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