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确保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是践行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维护安定团结发展局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凸显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通过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统一的共生体系,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民生改善与文化传承相统一,促进民族地区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实现美好生活远景地特色发展道路。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塑造融合发展全新格局
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区委作为党中央在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既能够精准把握中央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将国家政策支持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强大动能,又能够立足区域实际,科学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地方文旅事业与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统一推进。一是要牢牢把握文旅融合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因地制宜搞建设、锚定特色谋发展”的理念,深入挖掘地区文化内涵,对接旅游景观内容,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发展和浮于表面的简单嫁接。认真践行“文旅惠民”理念,将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作为文旅事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确保文旅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二是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为文旅产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区委“管大局”作用,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市场全面运作、地区民众充分参与的工作格局。统筹好政策资源,形成制度合力;统筹好物质资源,奠定物质依托;完善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标准,优化服务生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三是完善促进各项举措落地生根的保障机制。建立责任制的工作机制,责任分解到位,督导检查到位,考核评价到位,确保各部门各领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促进文旅融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人才兴区战略,夯实融合发展的智力支撑
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是要坚持引育留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引才方面,打出“优惠政策+配套服务”组合拳,在户籍迁移、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让文旅人才“引得进来”。育才方面,要建立“政校企地”四维协同培养机制,依托属地高校和非遗基地开设智慧旅游等特色专业,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让文旅人才“育得出来”。在留才方面,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家国情怀浸润,以山水之美、文化之韵唤起人才的服务热情,实现文旅人才“留得下来”。培育一批能上能下、扎根基层的“新乡贤”和“土专家”,让他们成为促进民族地区文旅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发挥模范带动作用。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完善物质激励体系,设立专项奖金、提供创业扶持、给予项目资助等方式,让优秀人才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完善精神激励体系,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荣誉感激发文旅人才的归属感。
盘活优势特色资源,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民族地区资源禀赋鲜明,文化历史厚重,要因地制宜推动文旅产业现代化转型,以此契合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打造沉浸式文旅产业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情景剧的动态还原、手工作坊的沉浸式体验,将文化元素深度镌刻在旅游景观中,将静态的文化景观活化呈现,使游客在声情并茂的沉浸式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二是要创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故事情节。将零散的、不系统的地区文化遗产与静态的自然景观有机串联,构建其逻辑线条,发掘其故事情节,提升互动性与吸引力,实现“老景观”“老手艺”的“新转换”“新表达”。二构建延展式、链条式产业链。构建以文旅产业为核心的串联式产业链条,放大文旅资源的辐射效应,打造“文旅+”多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一方面,依托景区流量优势,塑造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营销点,带动其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延伸文旅消费场景,带动餐饮业创新、交通运输业升级,形成一体化产业集群。四是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和文化内涵的区域文旅产品。提炼地区文化基因,打造兼具在地性与创新性的IP体系。深挖历史民俗资源、稀缺性产品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计品牌标识,开发主题文创,强化地区文化符号记忆点,持续激活品牌生命力。
突出文旅惠民导向,共享文旅发展丰硕成果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靠人,最终要指向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族区域地区人民群众。一是要推进设施共享,让文旅发展普惠民生。文旅融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兴修配套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建设除了服务游客外,还可以用作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托,实现一种设施多种功用,推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更好的保护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二、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确保群众公平受益。文旅产业的发展必须让当地居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而非旁观者。可以充分利用股权制优势,推广“合作社+”模式,建立资源、资金、人力入股制度,促使人人参与文旅事业,人人对文旅事业负责,在推动利益多元化合理分配的同时营造众智众力的良好局面。三是立足本地化发展,促进就业创业。文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应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文旅产业链,如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导游服务等业态,帮助他们通过文旅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实现了“家门口致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路径研究”〔2025SZX381〕、“数字技术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路径研究”(2025SZX38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亮亮,杨淑妮,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