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红色经典 > 文化旅游 >

太极文化传承者王长青的“太极情缘”:守正创新的武学之道

在河南温县赵堡镇这片被太极文化浸润的土地上,清晨的薄雾总伴随着一群习武者的身影。他们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蕴含着古老东方的哲学智慧。在这些人中间,一位神采奕奕的武术大师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赵堡镇太极文化传承人王长青。五十余载春秋,一万八千多个日升月落,王长青的生活始终围绕着太极拳展开,他的生命轨迹与太极文化紧密交织,形成了一段深厚的“太极情缘”。

王长青的太极情缘,始于他跟随赵堡镇父亲也是老一辈太极大师王海洲学习拳法,从此与太极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赵堡镇,几乎人人都会比画几招太极拳,”王长青回忆道,“但真正领悟太极精髓的并不多。”正是这种认知,驱使他数十年来不断钻研太极理论,探索太极文化的深层价值。

守正:追溯太极理论的本源

在王长青看来,发扬光大太极理论,首要在于“守正”——坚守太极文化的本质与精髓。

“太极拳不仅是拳脚功夫,更是一种身体哲学,”王长青常说,“它融合了易经的阴阳变化、中医的经络学说、道家的养生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

为了梳理太极拳的理论体系,王长青花费大量时间,系统研读了《太极拳论》《十三势歌》等古典拳谱,走访了全国各地太极拳流派,与各派名家交流切磋。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太极三层境界论”:招熟、懂劲、神明。

“招熟是熟练掌握动作套路;懂劲是理解太极的内劲运转;神明则是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王长青解释道,“这三层境界,既是习武的阶梯,也是人生的哲理。”

王长青特别强调太极文化中“和谐平衡”的核心价值。“太极图的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启示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追求动态平衡。这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构建系统的太极文化培训体系

针对当前太极拳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重术轻道、重形轻神现象,王长青致力于完善太极文化培训体系。

“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只关注招式,忽视了内在修养,”王长青指出,“完整的太极培训应当包括‘功、法、理、德’四个维度。”

“功”指基本功训练,包括站桩、调息、单式练习等;“法”指套路和推手技法;“理”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德”则是武德修养和道德教化。

基于这一理念,王长青在赵堡镇创立了太极培训机构,建立了系统的太极教学课程。学院不仅教授太极拳招式,还开设太极哲学、中医基础、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使学员全面理解太极文化。

同时,王长青还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了差异化的培训方案。针对青少年,突出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和意志培养;针对上班族,强调太极的减压效果和体能提升;针对老年人,侧重太极的养生价值和社交功能。

“只有让太极文化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才能赋予古老传统新的生命力,”王长青说。

创新:推动太极拳实践的现代化转型

守正不意味守旧。在王长青看来,太极拳需要在保持本质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实践层面,王长青对传统太极拳套路进行了科学化整理和简化。他保留了传统招式的精髓,同时去除了一些过于复杂、难以掌握的动作,使太极拳更适合现代人学习。

王长青在和父亲王海洲大师进行交流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王长青表示,“明清时期的太极拳与今天的太极拳也有不同,历代大师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武学体系。”

王长青还积极探索太极拳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他创编了“办公室太极”“课间太极”等短小精悍的套路,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中也能练习;他与医学机构合作,研究太极拳对慢性病的康复作用,开发了“康复太极”系列课程。

在传播方式上,王长青也勇于创新。他不仅通过线下教学传授太极,还利用网络平台开设视频课程,使太极文化突破地域限制,惠及更多人群。

“疫情期间,我们的线上太极课程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员,”王长青自豪地说,“这说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传承:培养太极文化的接续力量

作为赵堡镇太极宗师,王长青深知人才培养对于太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特别注重年轻一代的培养,在赵堡镇中小学推广太极拳课程,举办青少年太极夏令营,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太极文化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王长青说,“只有让年轻人了解太极、喜欢太极、练习太极,这一千年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为此,王长青建立了“师承+学院”的双轨培养模式。一方面,保持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学院教育,培养大批太极文化和健身指导人才。

王长青在进行技艺指导

“不同的培养方式适合不同的人才,”王长青认为,“关键是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在太极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使命:让太极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太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正在走向世界。

“我父亲曾多次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给我讲述的国外教学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太极文化具有跨越国界的魅力,虽然我没有国外讲课经历,但我一直秉承文化的魅力可以成为友谊的纽带促进大家进一步互联互通,”王长青说,“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从太极中获益。”

王长青认为,太极文化“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太极拳,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包容。”

王长青在进行太极拳表演

展望未来,王长青希望将赵堡镇建设成为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太极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让太极文化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五十二年光阴如水,王长青的太极情缘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从懵懂少年到一代宗师,他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也亲历了太极文化的兴衰起伏。

“我这辈子愿意只做一件事——研究、传承、发展太极文化,”王长青平静地说,“这不是牺牲,而是幸福。通过太极拳,我找到了生命的平衡与意义。”

在王长青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守护者的执着与智慧。他以“守正”为根基,守护太极文化的精髓;以“完善”为路径,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太极拳的现代化转型。

这种守正创新的武学之道,不仅为太极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传统文化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求变,而应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与当代社会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王长青的太极情缘,是一位武学大师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在赵堡镇的晨光中,他依然每天带领弟子们练习太极拳,那一招一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

这或许正是太极文化的魅力所在——它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民族又走向世界。而像王长青这样的文化传承者,正是这种魅力得以延续的关键。他们的坚守与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李海领 文/图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