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9月7日,为纪念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领导、考察郑荥密农民运动暨《土地与农民》发表100周年,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保卫部原部长李全良等一行,在新密市总工会原党组书记、刘堂庙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张龙宝,知名学者、诗人、书画家李青林等陪同下,考察了河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郑荥密农民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刘堂庙革命旧址、河南省第一个区农民协会旧址——原荥阳县水磨区农民协会遗址(张氏祠堂),瞻仰了革命历史陈列室和李大钊铜像、题词碑刻,开展了以“传承红色基因,纪念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土地与农民》发表100周年”为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
上午10时许,李全良、李青林等一行,首先参观了刘堂庙革命旧址。在刘堂庙革命旧址革命历史陈列室,大家怀着对红色摇篮、革命圣地——中州“小延安”的憧憬与向往,追寻溱洧大地上的红色记忆,传承中州大地革命的红色基因。
在刘堂庙,大家被刻有“刘堂庙革命旧址”“中共密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两块石碑所吸引,细细浏览碑刻上的文字,仿佛一幅幅刘堂革命的历史画卷,在大家的灵魂深处徐徐打开。
最让大家心动的是李大钊先生栩栩如生的半身铜像。站在铜像面前,李大钊同志在刘堂革命的故事,特别是《土地与农民》一书,像放电影一样,生动入神地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1925年7月,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中央巡视员、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先后派遣共产党党员戴培源、肖人鹄、胡伦、张丙戌等,来到位于郑州、荥阳、密县交界的水磨、刘堂一带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8月,先后在水磨、刘堂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区级农民协会——荥阳县水磨区农民协会和密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刘堂农民协会,播撒下红色的革命火种。
1925年秋,李大钊同志等在中共郑州地委农运负责人张丙戌的陪同下在郑荥密交界刘堂一带沿途考察了荥阳县贾峪、鹿村、水磨等村和密县柳沟、赵庄村。考察期间,他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了解民情,倾听民意。1925年12月30日在《政治生活周刊》发表了重要文章《土地与农民》,该文详细列举分析了考察各村的生产生活经济状况,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向和道路。
随后,大家寻访了李大钊同志考察过的原荥阳县王庄、周沟,原密县柳沟、赵庄等部分村庄。在原荥阳县水磨区农民协会旧址——张氏祠堂,张龙宝讲述了李大钊领导郑荥密农民运动的革命故事和水磨农民协会始末,缅怀革命历史。
对于李大钊的历史功绩,张龙宝说,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生,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1916年,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国家做了大量工作。
在李大钊带领的中共北方区委,反帝反封建斗争蓬勃开展。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人。在狱中,他备受酷刑,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张龙宝还说,革命先驱李大钊在1925年秋到郑荥密进行调查研究,行走于郑荥密交界乡村,逐村串户,走访调查,了解农民的土地、人口、收入、负担与所受到的种种压迫。他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通过“传承红色基因,纪念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领导考察郑荥密农民运动暨《土地与农民》发表100周年”为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铭记革命先驱李大钊为中国革命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回到刘堂庙革命旧址,大家举起右手,面对密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和李大钊同志的铜像,重温入党誓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努力。初心与使命的担当,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使我们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刘堂庙不仅是中共密县第一党小组的诞生地,而且还是当年的革命先驱借助刘堂庙会开展革命活动,点燃密县革命第一把火的摇篮。离开刘堂革命旧址,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下午2时,大家在郑州昆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了座谈会。大家纷纷表示:一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二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三要学习李大钊同志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四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赵云洲)
上一篇:行走于民间乐坛上的祭司——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