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南河店
鸭河口水库的晨雾还未散尽,青石板路已传来铜器的回响。四百年的光阴在这里沉淀,一步三孔桥的苔痕斑驳如史册,桥南是南阳的烟火,桥北是南召的风霜,这里是全国重点镇、省级卫生乡镇、南阳市五星级小城镇,碳酸钙产业重镇,也是商业经济大镇,这就是南召县南河店镇。
一条白河支流在伏牛山南麓打了个弯,南岸便生出一片烟火。明末清初,河畔旅店挂起招客旗,南北行商在此歇脚饮马,卸下货物交换方言,“南河店”(“南河川”,后更名南河店)的名号便从马蹄与流水声中升起,从此扎根四百年。石桥横跨南北,一桥分两县:桥南属南阳,桥北归南召。寨门高耸处,题匾“盘石沧桑”“宛北重镇”的字迹早已风化,却仍在风里低语着昔年商贾辐辏的盛景。当鸭河口水库的碧波向东漫延,淹没了177米以下的河谷,历史的倒影却在水中愈发清晰——河岸的泥沙之下,埋着战国筒瓦、青铜炼渣,王庄遗址的灰烬里,四千年前的篝火余温犹存。
山河印记:水与旱的轮回
南河店地势如卧牛,西枕浅山,东卧水库,丘峦起伏间藏伏牛余脉的筋骨。四条河流如血脉般汇入白河,滋养着两岸稻麦。然而季风从不守信,年均800毫米的雨水时而吝啬时而慷慨。大旱之年,河床裸露如龟背裂纹,昔日波光粼粼处竟生出离离荒草,老农蹲在龟裂的泥缝间,抓起一把枯草苦笑:“鱼鳞晒成獠牙,倒养肥了旱地的牛羊。”而暴雨倾盆时,桑树坪村的沙堌堆又在泥石流的阴影中战栗——人与自然的角力,在这片土地上刻下最深的年轮。磁塔崖水库修建于1965年,许多民夫在此干活,历时8年终于竣工,灌溉面积1万余亩。最动人的仍是五谷的芬芳:秋月梨的甜润、花生的醇厚、稻米的清香,在干旱与洪涝的间隙倔强生长。
古艺新声:从草包剧团到非遗薪火
“草包团”的名号曾让四中音乐教师忍俊不禁,却成了南河店人文化韧性的勋章。1973年,张振兰领着五十多个艺人,白日排戏,夜晚织草袋换粮,硬是用粗糙的草纤维编织出曲剧二团的生机。剧团过处,镇平、湖北的观众无不为这“纺织养活的艺术”动容。四十年后,老艺人的琵琶弦再次震颤,大调曲协会的成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八角鼓敲响《白蛇传》的烟雨,三弦弹碎《华容道》的烽烟,新编的《高价彩礼》则在文化广场上引发阵阵喝彩——这门曾濒临断绝的市级非遗,终于在百姓的掌声里重生。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背装古饰的队列踏着铜器节奏走来。壮汉肩扛铁芯,芯上立着宫装少女,宛若凌空踏花。观众仰头惊呼:“真人哪能站花瓣上?”待卸妆时才恍然:原是过桥巧技藏玄机。十五架古饰演绎着“哪吒闹海”“水漫金山”的传说,铙镲震天,彩旗如云,这源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古老技艺,如今已成南召万人围观的奇观。
城口湾的村史馆记录历史,姜先沟的乡里中心辐射周边7个村,便民服务快捷方便,龙王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南河店人才辈出,清华李富滨,北大陈秀岳,助人为乐郭真真一心为民,“出彩河南人”“感动南阳”教师石龙伟,现在胡垛忙于工作。郭营村、韩店村等村的乡村振兴美丽图卷徐徐展开,一幅生态和谐、其乐融融的景象跃然纸上。
红土绿荫:从烽火岁月到梨园春天
1948年烽烟正炽,南河店街的石板路上忽然奔走来一群特殊的身影——中共南阳县委、县政府转移至此,小小古镇竟成临时红色堡垒。半个世纪后,又一位共产党员踏进大王村的黄土地。第一书记乔德印的扶贫日记里写满冷暖:他送92岁的张万生就医,将300万元资金化作了党群服务中心的明窗净几、文化广场的欢声笑语。
低山丘陵曾是贫穷的注脚。直到秋月梨的嫩苗扎根贫瘠的坡地,绿叶间终于透出致富的曦光。老农站在自家梨园,手指拂过沉甸甸的果实:“一亩地三千五百斤,顶过去五亩玉米。”产业链条在延伸:保鲜库破土动工,电商直播架起新销路,连梨花盛放时节也成了节庆,荒丘变身观光园。
南河店是五星级小城镇,集市辐射周边三县五乡,自古为繁华之地。该镇的碳酸钙产业园在县内赫赫有名,立邦、三棵树漆等龙头企业的引进给村民增收致富带来希望,促进群众就业。马沟村的草莓,酸酸甜甜惹人喜爱,大王的秋月梨,清脆可口有益健康,韦湾的西瓜又大又甜,老将庄、姜先沟的鱼干饭,外焦里香,飞扬秘制猪蹄,养颜美容价值高。
近期,名不见经传的大王村,因为持续天气干旱,一周前该村附近的白河见底,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牛群牧童,没见过草原的山城人民,扶老携幼,车水马龙,争相一睹草原风光,见识草原的辽阔,成为南召最新网红打卡基地,夕阳西下,人们仍在欣赏“长河落日圆”,昔日的大王渡口再度辉煌。模仿马致远的千古名作填一曲《天净沙·旱原》:龟纹叠浪痕沙,断芦折戟枯槎,淤泥曝鳞如牙。旱风炙夏,瘦牛啮草新芽。
产业路上,三轮车载着满筐秋月梨驶向保鲜库,果香混着夏夜暖风,吹过“一步三孔桥”的石碑。背装古饰的少女们卸下彩衣,哼着新学的《普法颂》曲调走过田埂——四百年古镇的魂灵,终在乡村振兴的鼓点中寻得回响。
暮色漫过鸭河时,移民新村的灯火次第亮起。当橡胶坝截住最后一缕夕阳,南河店便卧成白河枕畔的竹扁担:一头挑着五朵山的云,一头挑着“小武汉”的灯,晃晃悠悠,把古今撞出清亮的回响。
(作者简介:石为璧,河南南召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南阳市作协会员,南召十佳通讯员,学国学,爱文史,读诗词,做宣传,教过大学语文、英语,足迹遍布南阳400余村,作品总浏览量已达6000万人次以上。)
上一篇:高考之路:以青春之笔,书家国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