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时代先锋 >

南召县南河店镇柏林庵村原第一书记贺勇: 真心托起贫困山村的未来


 河南党建网 在南召县南河店镇柏林庵村,有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他扎根山村,用真心帮扶乡下“穷亲戚”,使原来贫穷的山村改变了模样:修路、建桥、铺设水渠管道,建坝、改造电网、帮助发展致富产业……为柏林庵村引入资金460多万元,用真心托起了贫困山村的未来。他就是贺勇,南召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南河店镇柏林庵村原第一党支部书记。自2015年8月16日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脚踏实地、心系群众,坚持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带领驻村工作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柏林庵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经历了脱贫攻任务繁重的艰难时刻,所在党支部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也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南召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获得县年度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获得南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获得南阳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个人。

受命——带着重托入驻山村

在国家级贫困县南召县的南河店镇,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柏林庵,全村650户、2674口人总耕地1745亩,其中水稻800亩,旱地945亩,人均不足一亩地,又是一个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村,没有支柱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刚驻村时,很多群众不相信他们,说这些城里人都是来“走过场的”。 “扶贫工作队刚来时最大的不适应,就是群众的不信任。”贺勇说,听到老百姓说“风凉话”, 心里真是不得劲。慢慢就想通了,基层群众最讲实际,他们需要工作队拿出“实绩”。 老百姓不热心,并没有使工作队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扶贫决心——他们住进冰冷的村部,自己生火做饭;他们“厚着脸皮”走村串户,和村民拉家常,聊如何致富;他们慰问、资助贫困户和大学生,用爱心点燃他们的希望;他们调查村里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道路状况……通过调研,村情民情了然在胸,扶贫工作的思路在脑海中形成。

群众能不能致富,关键要有个好支部。为此,他来到村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贺勇同志在村两委会议上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为了搞好支部团结,村里成立了群众议事小组,成员由村里有威望的党员群众组成,实行村级事务“一事一议”,每件事贺勇同志都会召集党员和议事小组成员开会研究,充分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议事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办事公开。

在贺勇同志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贺勇同志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贺勇同志能够积极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并把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党员作为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村党组织的影响和号召力不断增强,有力地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扶贫工作能够扎实开展,他不断加强工作队成员的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要求做到“人员到位,精力到位,经费到位,时间到位”。

在做好扶贫工作和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还协助搞好村级各种工作制度建设,做到制度上墙,村务公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一个难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工作,贺勇与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开会商议后,决定在村里每天安排人员值班,并在值班室里印制了一本群众反映问题接收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记录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在上级的领导、指导下,把一切矛盾解决在基层。群众看到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少了,邻里关系合睦,干群关系融洽了,自工作队进村后,全村无一人上访。

驻村以来,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员切实做好了本村的脱贫攻坚、人口计生工作、安全生产工作、“五好”关工委工作及农村妇联等各项工作,贫困户家有红白之事,他都一一到场,各项工作都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支部和个人先后得到了市、县、镇的表彰10余次。

规划——山村未来更美好

南河店镇柏林庵村位于南河店镇政府的西北部1.5公里处,隶属大石河流域和铁河流域,西高,东低,属丘岭地带7.19平方公里。历史以来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为主导产业。

驻村工作队按照“4+2”工作法对贫困对象按规定进行多次识别,贫困对象户由开始的298户1208人,精准识别后保留234户1003人。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后,每户贫困户都明确了帮扶人,都能结合柏林庵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户的特点,制定贫困户帮扶计划,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项目为主(如种植花生、药材、苗木等,养牛、羊、猪、鸡等)。2016年产业扶贫对户增收项目,本村69户,每户5000元,均已落实到农户。

为使该村的面貌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争取早如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定位上选准目标很关键。根据该村特点,发展方向应该是产业明晰,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为此,首要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存条件。改造升级村级道路主干线保证与城区连接畅通,打通村际断头路,在打通内外道路连接的同时,必须改善通往乡政府的道路交通条件,改善自然村之间的交通状况;水利工程建设在重点推进水毁建设工程的同时,把加快推进基本农田恢复、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其次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首先,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种植规模,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山区气候、自然优势,鼓励一部分有经营能力的专业能人种植季节性蔬菜,推广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群众致富。其次,充分发挥该村传统的养殖优势,大力猪牛羊、鸡鸭鹅传统养殖业,在现有的基础上,以户养为主,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改放养为圈养;大力实施劳务增收工程,组织务工青年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外输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实干——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

对于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不能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2015年以来,贺勇同志始终情系群众冷暖,心为百姓解忧,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村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

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他用一个个“实事儿”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2015年完成投资48万元,硬化道路使7个村民小组,400户2000多人实现了晴雨畅通,方便了生产生活,投资48万元4000米;投资60万元,建成拦河坝4座(以坝代路3座),扩大水浇田500多亩,方便全村2000多人出行;投资60万元,完成淹潭清淤10座,使全村几百亩旱地有了浇灌条件;投资47万元,完成铺设田间水渠管道6000米,使全村6个村民小组水田受益;投资7万元,完成搭建田间生产道路桥涵7座,方便了5个村民小组生产出行;投资8万元,建成大口径井4处,本村500亩土地受益;投资24万元,建成村村通道路平板桥3座,方便了3个村民小组300多人受益。资金投入75万元,2016年完成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一处,解决了1个村民小组吃水困难问题,200多人受益;投入41万元,农网改造2个小组(清沙岗组、余家沟组),增加变压器1台,解决了2个村民小组,130多户群众用电难问题;投入20余万元,完成村部改造,修缮;投入18万元,农田水渠6000米已完成,解决了300亩水田灌溉用水难的问题;投入25万元,村道路亮化等工程项目正在进行中……

虽然四年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结束了,但柏林庵村的群众对贺勇仍念念不忘,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群众的贴心人、脱贫的领路人、驻村的带头人,群众感激他为村庄带来巨大变化,为增收想方设法。( 石为璧)

责任编辑:朱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