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的勇士,举起战“疫”的消杀盾牌 ——记禹州市疾控中心消杀
河南党建新闻网2月27日电(李龙龙)近来,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白色防护服,肩背黄色喷雾器,活跃在禹州市的留观站、医院、密切接触者家庭、重点公共场所等病毒可能存在的任何角落,他们为了消灭病毒的肆虐,为了禹州人民的身体健康,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技术培训中的消杀组成员们
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禹州市疾控中心消杀组18名工作人员取消春节休假,团结一致、冲锋在前,在组长姜颍丽、侯彤生,副组长安建荣、李朝锋的带领下,全体成员每天早出晚归,24小时值守,及时报批储备消毒物资,拟定不同场所消毒技术指引,先后组织消杀技术培训10余次,培训人员达100余人次;对疑似病人及确诊病人住所、医院、留观站及重点公共场所开展终末消毒、随时消毒和预防性消毒,累计消杀面积达18300多平方米;消杀流调、标本送检车辆及其它重点车辆235车次;流调、检验人员消毒275人次。
消杀器械检修调试
忙碌的消杀队员们
作为全市传染病防控消杀工作的唯一专业机构,严格规范的处置流程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消杀组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消杀组副组长安建荣和李朝锋本是疾控中心消杀科科长和副科长,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一身的消杀本领,为了让组员们个个都能“召即来、来能战、战能胜”,两位副组长发挥出他们退伍军人的优良作战品质,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在消杀组成立那一刻,迅速行动,制定不同场所消毒技术指引,召开紧急动员和培训会,理论知识加实践技能,对14名组员反复培训、反复指导、反复实践演练,不厌其烦,让每一位组员都能烂记于心、熟练操作。“我们是一支专业的消杀队伍,必须规范掌握每一个消杀流程;我们的工作是在一线,必须严格穿脱防护服流程,保护好自己!”这是两位副组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组长姜颍丽(左三)与消杀组同志进行技术培训
消杀组成员们正在进行实战演练
抗疫初期,很多单位对各自的消杀工作手足无措,急需要专业机构给予技术指导,疾控中心做为技术指导部门,义不容辞。安建荣、李朝锋等经验丰富的消杀人员每天穿梭在医院、留观站、社区、机关单位、疫点等地开展消杀技术培训指导。短短几天时间,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指导50余次,全市各单位、各社区的消杀专业技能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我市的“防毒墙”由此高高筑起。
组长姜颍丽(右二)和副组长安建荣(左一)在给市留观站医务人员进行消杀指导
副组长李朝锋(左一)在某单位进行消杀技术指导
厚重、憋闷的防护服和重达40斤的喷雾器是每一位消杀人员开展工作的标配,他们像披上战甲的勇士,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2月1日早上8:00,消杀组接到应急办电话,某地有一疑似病例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终末消毒。接到指令,消杀组派出4名队员,15分钟穿好防护服,整理好一切消杀装备,乘车疾驶而去。到达现场,消杀组打开安全通道……流调组进入现场……消杀组对流调人员及车辆进行消杀……最后,消杀组人员相互消杀。整个工作用时7个小时,护目镜上早已挂满了水珠;滴水未进嘴唇早已干裂;沉重的消毒设备背在肩上早已麻木;卸下沉重的喷雾器和密不透风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全都汗湿了,脸上、手上全是深深的压痕。回到单位,早已饥肠辘辘,匆匆吃一碗泡面,就参加消杀组碰头会,直到夜幕降临。
在疫区开展工作的消杀队员们
脱下防护装备的消杀队员脸和手部的勒痕
消杀队员们每晚对疾控大楼进行预防性消毒
像这样的工作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每一次流调现场,每一次样本采集与运输,每天晚上的办公楼,每处疫点或疫区,都有消杀组队员身穿防护服、肩扛喷雾器的身影。每项工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还要连续作战,不分昼夜。为了防止自身被感染,他们必须负重前行。累不累?确实挺累的!消杀工作是一项苦差事。但每当消杀完一处现场时,耳边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谢谢,你们辛苦了!”“有你们,我们就安心了!”一句简单的话语,让消杀组队员们倍感温暖。面对肆虐的病毒,他们毫不退缩,坚守岗位,践行使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时刻准备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类消杀工作,他们是疫情防控最坚硬的盾牌和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