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老张家”三粉企业:秉承传统工艺 助推乡村振兴
说起粉条,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尤其是红薯粉条不但是我们禹州的一种传统名产,而且红薯粉条以它清香可口,耐水煮,可以和各种蔬菜主食搭配成最美的佳肴,同时还有一种恋乡的情结在里面,所以备受大家的欢迎。
位于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的张家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发展红薯种植、淀粉生产和粉条加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一条龙发展模式,加工的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口感柔软滋润、安全健康,畅销全国各地,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小寒过后,笔者有幸来到禹州市张家农产品有限公司(张家三粉加工厂)参观。这是一座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三粉加工企业,内部设有红薯加工粉面澄清池、食品安全监测室、技术培训室、商务信息服务站、粉条生产加工车间、办公室、包装车间、更衣室、成品库、原材料库和消毒室,配备食品安全检验监测设备和商务信息服务设备,公司还在东部荆山岭承包土地1800亩,主要用于红薯和林果种植,建立了禹州市东晓三粉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
在办公室里,公司总经理张晓举向我们详细讲述了“老张家”继承传统工艺的历史。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晓举的爷爷就带领村民在人民公社的粉房里开始了粉条的加工制作,那时候没设备,没机器,全是人工,把清洗好的红薯用石磨 磨碎过大罗,沉淀,过细,晾晒,然后人工包糊,和面,揉面,把和好的粉面用葫芦瓢下粉,晚上摆在麦田里靠自然冻粉,半夜反面,第二天用木棒把粉条捶散晾晒,这种工艺一直持续到他父亲那个时代才有所改变,自己改装了最原始的设备——磨红薯机,把红薯清洗用红薯机磨碎,后面的工序依然没有改变,到我们这个年代,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基本不靠天冻粉条了,有了现代化的设备替代人工,工序没有减少,只是人不出力了,即保证了品质,又增加了产量。“从原来只有当地人能吃上的传统手工粉条,到现在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咱老张家粉条味道,要感谢党和政府的领导,感谢我们这个时代!”张晓举动情地说。
粉条加工都要经过冷冻,所以传统工艺大多是在冬季加工。红薯淀粉每个季节都可以,不过,红薯收获后,就及时用红薯淀粉加工设备处理比较好。不过,现在的全自动红薯粉丝机生产线自带冷库,在生产上四季都可以,红薯淀粉加工设备工艺也比较成熟,只要原料充足,可以随时加工。红薯淀粉和粉条加工一条龙也是可以实现的。”在粉条生产加工车间,张晓举一边带领我们观看粉条加工过程,一边畅谈现代化设备给生产带来的便利。
据花石镇农业中心负责人介绍,禹州市张家农产品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晓举继承祖辈传统纯手工粉条制作工艺,注册商标“老张家粉条”。“老张家”红薯粉条因此而得名。“我们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村里的‘三粉’加工产业资源,打造品牌,以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张晓举说。
公司成立以来,坚持以“继承传统工艺,生产健康食品”为宗旨,以“发展合作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为己任,不断探索、创新,与郑州科研单位合作,成功研发出替代明矾的红薯粉条添加剂,“老张家”产品经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测,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开创了传统工艺生产粉条无明矾的先河。公司已先后与郑州等多家农产品商贸公司达成购销代理合作意向,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我们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河南、湖北、山西、陕西、内蒙、新疆、河北、安徽等地,部分原材料红薯从南阳、平顶山、洛阳等地订单购进,比例占生产总需求量的40%,公司从不外购淀粉,这样,即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材料入厂,又保证了粉条的质量和口感。”当谈到产品销售和原材料来源情况时,张晓举认真地说。
对于今后的谋划张晓举满怀信心,他说:如今公司已完成流转土地100多亩用于红薯的繁育培育繁殖,建设有100万斤现代化红薯储藏窖,下一步,公司将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围绕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红薯种植和商品红薯的储存,扩大发展特色红薯种植范围,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其中,努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李龙龙 张兆新 张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