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主题教育 > 教育实践 >

华水学子黄河博物馆沉浸研学,法治薪火守护千年安澜

2025年7月8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遇‘践’九曲安澜,共‘履’绿韵新章”社会实践队深入黄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读懂母亲河,践行保护法”为主题的深度研学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沉浸式观展、互动式调研、多维度宣讲,深刻领悟《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在千年治黄史诗中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法治与生态思政课,更将守护母亲河的青春誓言熔铸于心、外化于行。

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在黄河博物馆前合照

步入庄严肃穆的“千秋治河”展区,跨越千年的治水图卷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斑驳的河工器具、泛黄的治水典籍,无声诉说着华夏先民与洪魔搏斗的壮阔史诗。面对展柜中古人以血肉之躯对抗滔天洪水的记载,一名实践队员深受震撼:“站在这些浸透血泪的文物前,我才真正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厚重——它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凝结了无数代人的生命经验与治河智慧,是黄河安澜的‘金钥匙’。”这份源自历史的深刻体悟,让法律的条文在学子心中拥有了沉甸甸的生命温度。

在充满人文底蕴的“大河文明”展区,精美的黄河泥塑、承载乡愁的移民老照片、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诠释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深远意义。当看到泥塑中沿岸人民淳朴的笑脸,读到移民迁徙中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保护的远不只是奔腾的河水,更是沿岸千家万户赖以生存的家园、沉淀千年的文化记忆,以及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脉。它从单纯的资源保护法,升华为一部守护文明根脉、保障人民福祉的综合性法典。

“安澜兴邦”展区的大型水利工程沙盘前,队员们驻足良久。一位在此守护二十载的老保安主动为队员们介绍了小浪底工程。老人对工程的如数家珍,对黄河安澜的赤诚守护,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这份来自基层守护者的朴素责任观,与实践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强烈共鸣,生动印证了“安澜方能兴邦”的硬道理。

保安为实践队员讲解小浪底工程

实践队在馆内同步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公众认知调研。发放的50份有效问卷显示:91%的受访者知晓该法已颁布实施,但仅有6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具体条款内容。数据背后,反映出公众对法律精神与细节把握的不足。这清晰地告诉我们,‘共同抓好大保护’绝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普法宣传必须更深入、更精准、更“接地气”,要将法律的宏观要求转化为公众日常可感可知的行动指南。

实践队员还为参观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启蒙课。通过阐释立法背景,解读核心内容,队员们将守护黄河安澜、保障亿万人饮水安全的重大意义娓娓道来。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对母亲河的关切。这一刻,法律的种子悄然播撒,守护母亲河的接力棒在代际间传递。当治黄先辈的夙愿融入青年学子的报国志向,当法律的理性光芒照亮娃娃们纯真的心灵,守护黄河便凝铸成一份跨越时空、连接未来的庄严社会契约。

实践队员为小朋友讲解

此次黄河博物馆之行,是水利学子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法治精神与生态文明的深刻洗礼。实践队员们将持续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学习宣传,结合专业所长,积极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让青春在守护大河安澜、赓续中华文脉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用实际行动履行新时代水利青年对母亲河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