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红色经典 > 红色记忆 >

纪念李大钊同志《土地与农民》发表百周年书画展

金桂凝香迎国庆,红土含情忆先驱。秋日漫过河南新密大地,一场笔墨盛会如期而至。今天,我们以书画展为媒,回溯《土地与农民》的初心故事,重温百年前郑荥密大地上萌发的思想力量。

1925年,为给苦难中的农民探寻出路,李大钊深入郑县(现郑州二七区)、荥阳、密县进行调研。他听闻了天灾时地主守粮、农民被逼抢粮的绝境,目睹了佃农“春种秋收半袋粮”的窘迫,感触到了百姓“苛捐压肩、无米下锅”的饥寒。地处三县交界的密县刘堂,不仅是他汇总农情的核心据点,更是中共密县第一个党小组的诞生地。这些深刻心底的苦难,让他看清了“农民不解放,中国难复兴”的真相,最终凝结成了12月30日发表的《土地与农民》。文中,他首次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划分农民阶层,倡导“耕地农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扎根农村、依靠农民”的破局方向。

此后,这份思想火种在革命征程中呈燎原之势:毛泽东同志将其编入农民讲习所教材,《井冈山土地法》承接了其精神内核;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呐喊,到新中国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先生播下的“农为邦本”的种子,最终长成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而今,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种粮补贴守好“米袋子”,特色产业鼓起“钱袋子”,先生对农民幸福、农村兴旺的期盼,正以壮阔的图景在神州大地铺展。

今天,各界书画家奋笔挥毫:或描绘李大钊同志在郑荥密乡间的调研身影,或书写“耕地农有”的醒世箴言,或描摹今日刘堂“稻浪翻金、党群同心”的新貌。每一笔墨,都是对初心的传承,对信仰的礼赞。

立于书画前,更能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李大钊扎根郑荥密、闻苦难燃初心,到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把“三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从未动摇,“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从未改变。

谨以此,致敬在郑荥密沃土上探寻真理的李大钊同志,致敬每一位守护红色记忆的创作者;愿李大钊同志的思想如金桂永驻新密香溢神州,“人民至上”的光芒,永远照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枝子

本次活动是由河南省轩辕文化书画院等单位联合发起。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