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城市高质量发展成色。而坚持党建引领,正是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升治理质效的核心密钥。

党建破局,建三方联动治理机制。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为化解社区治理中的矛盾分歧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农村熟人社会治理不同,城市社区居民来源多元、利益诉求多样,而作为治理重要参与方的物业公司,往往因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居民对优质服务的需求产生冲突,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突出问题。破解这一困局,需以党建为纽带,构建政府、企业、居民“三方联动、同向发力”的治理体系。政府部门要摒弃“市场化即放任”的消极思维,主动扛起监督指导责任,将民生需求贯穿工作始终;物业公司需在党建引领下重塑经营理念,把服务质量作为盈利的前提和根基,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社区居民则要在党组织引导下树立“主人翁”意识,从社区长远发展出发,主动参与治理决策,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合力。

党建赋能,筑红色治理服务载体。高效能治理离不开坚实的载体支撑,将基层党组织的“红色基因”注入社区治理主体,是激活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要推动党组织覆盖向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治理关键环节延伸,通过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党建联建、单独组建物业党支部、成立多物业联合党组织,或依托工商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协助建强党组织等方式,为社区治理装上“红色引擎”。同时,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治理主体,引导物业企业等在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的同时,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仅做好垃圾清运、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基础服务,更主动对接居民个性化需求,提供特色化、精准化服务。通过党建赋能,推动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为民做主”向“居民参与、由民做主”转变,实现治理模式从“粗放式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服务”升级。

党建聚能,育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基层治理的温度,源于每一位治理参与者的担当。退役军人、老党员等群体,既是社区居民中的“身边人”,更是受党教育多年、兼具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先进力量。以党建为抓手,吸纳这一群体担任“楼栋长”“网格员”,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一个角落,能有效构建“党员带头、群众跟上”的治理格局。他们扎根楼栋、贴近群众,在卫生监督中当“监督员”,在邻里纠纷中当“调解员”,在政策宣传中当“宣传员”,在民意收集时当“信息员”,既能及时化解矛盾、传递民声,又能增进邻里情谊,让社区治理更有凝聚力、更具人情味。这支浸润着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队伍,让基层治理既有制度执行的“力度”,更有为民服务的“温度”,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坚实支撑。(新郑市委组织部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