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红色经典 > 文化旅游 >

白土岗漫记

在豫西南的南召腹地,南召县白土岗镇宛如大地缓缓摊开的一只手掌,厚实而舒展。那黄土台地,经年累月被风雨精心揉捏,又于日光下铺展,层层叠叠,堆垒出一种凝固的时光;仿佛一切在这里都要沉淀下来。

白土岗这名字,是土地自己道出的身世。那黄土层中分明嵌着细密的白砂粒,日光照耀,竟如碎银般熠熠生光。初闻此名,我疑心此地贫瘠,然而立足其上,才发觉这黄土正以深沉的温热托举着万物生灵。

白土岗是一个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曾在老街东头东庙(现白土岗镇中心完小)设现代中学,被誉为“小抗大”,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三百多名优秀人才。白东十三旅抗大分校旧址位于白土岗镇白东村白土岗镇小学校院内。上世纪三十年代,李益闻先生于此点燃了地方自治与救亡的星火。那血与火的日子,黄土台地成了志士们坚实的依托。可后来,李先生在血雨腥风中倒下了,就葬在这片他深爱的黄土深处——黄土收容了英雄的身躯,土地深处,便多了一粒沉默而倔强的种子。1948年,薛福林领导的花子岭阻击战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方土地,原是连骨殖也能融化的,却偏偏又熔铸出不屈的精魂。

黄土之下埋着的,不止是忠骨,更有石头的心魄。白土岗盛产大理石,矿脉深藏于山体之中。早年采石汉子们,全凭筋骨与铁钎的撞击,从山的胸膛里抠出沉睡的瑰丽。矿石破开,便是大地敞开的胸膛,内里蕴藏着云海、山水、甚至凝固的霞光,那些纹路,是岁月本身刻下的密语。如今矿山开采早已规范,隆隆的机械声替代了钎锤的原始交响,石料加工厂里,切割与打磨的韵律日夜不息。一块块被驯服的石头,流向远方都市的厅堂,黄土地的刚毅,遂化作他乡的风景与纹章。

这黄土地不仅孕育了坚硬的石头,也滋养着最抚慰人心的烟火味道。说到白土岗的烟火日常,镇上的“辣子鸡”便不可不提。辣子鸡发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于二十一世纪初。2001年,南阳市组织烹饪大赛,徐四凭此菜一炮而红,后经高人指点,遂注册了“白土岗徐四辣子鸡”,赞誉鹊起,终成南召名肴。

此味非得此地水土不可:鸡必是散养于黄土坡上,啄食砂粒草虫,肉质紧实鲜香;辣椒亦须本地所产,那辣味里掺入了黄土的干烈与慷慨,非他处可比。灶火升腾,鸡肉与红椒在热油中翻滚、拥抱,浓香霸烈,直冲肺腑。暮色渐合时,常有汉子三五个蹲在店外屋檐下,端着粗瓷海碗,汗珠顺着额角滚落,也顾不得擦,只被那灼热的香气裹挟着,埋头大嚼。若问滋味如何,只看碗底朝天时那一声悠长的喟叹便明白了。醋焖鸡、辣子鸡、麻辣鱼、焦油馍、焦火烧、硬面卷子等,皆是白土岗的招牌滋味。

白土岗镇处于白河南岸,镇政府所在地在白西、白东两个村。清朝初年形成集市,原有老街一条。为避水患和交通方便,1974年在老街南一里处,沿南马公路又辟新街一条。 白土岗镇扼西进武关,联通秦川间道之咽喉(白土岗——马山——西峡口——武关——商洛);处白河航运之第一码头(20世纪50年代以前,白河通航,上通至板山坪余坪,白土岗是白河航运第一个货物集散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白土岗共有28个村委会、336个自然村。青山、中王庙、旬垛、杜村为其中四大村落,人口众多。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年来人才辈出,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南召名列前茅,如赵光耀、石上松、李炳辛、吴定阳等俊杰。碳酸钙产业蓬勃发展,杜村的中药材种植、桐梓的菊花、火神庙的樱桃、白龙的蜂蜜、柳树沟的金禅、小会米线等都远近闻名,青山水泥厂纳税大户,闫楼石材园区扶贫车间机器轰鸣,夏季来临,谢村桥下更是纳凉的好去处,白土岗白河现在是城区供水的重要源地,修建的谢村大桥方便群众,缩短南召和白土岗的交通距离。

白土岗历史上也曾多次涨水,如1986年6月26日,白土岗水文站站长孙明志与洪水搏斗3个多小时,被冲出50多里远,英勇测量水温情况,及时上报上级部门,1997年7月16日,2005年6月30日夜,2010年7月均曾大雨。

在豫西南的厚土之上,南召白土岗镇还藏着几处被岁月镀上传奇光泽的土地——圣井、养马坪。这些名字如古陶罐上的裂纹,看似朴拙,却暗藏水土与人烟交织的玄机。

圣井村:一眼龙吐水的活泉。圣井村的得名,源于村头那口活命的老井。老辈人讲,古时此地大旱,赤地千里,唯有这口井水清冽如常,养活了四方百姓。“一步三眼井,百步凌(霄)花开,一百(白果)一十(石头)一盘碾,碾米供上僧吃饭。”也成为了千古佳话。井水冬暖夏凉,旱年不涸,涝年不溢。这口井不仅滋养了村人的喉舌与田畴,更沉淀为一种朴素的敬畏——“井养人,人守井”,井与人之间,结下的是无声的生死契约。

养马坪:西汉末年,刘秀起兵反莽,为避莽兵曾在此养马。村周围地势平坦,聚落呈集团型,故名养马坪。唐代樊梨花大元帅自幼习武,在钟鼓楼中集结兵力,寨内开阔平坦,寨外三面都是百尺悬崖,地势险要,乃屯兵良地,攻守兼备。此处大曼山顶的跑马岭是樊梨花操练兵马的地方。遇有来敌,以敲钟击鼓为号,指挥部队,故“钟鼓楼”之名传遍四方。

圣井的水脉、养马坪的蹄痕,这些传说如藤蔓般缠绕在白土岗的日常肌理中。它们或许无正史可考,却比冰冷的文字更深入地活在代代乡民的记忆与讲述里,成为解读这片黄土地精神密码的钥匙。

如今的白土岗,辣子鸡的招牌悬在店门口,旁边贴着付款二维码;大理石厂机器日夜轰鸣,碳酸钙产业有序发展,杜村药材飘香;谢村桥下纳凉笑语阵阵,而远处学校传来的书声,则如清泉般注入这方喧闹的天地。这镇子既非全然固守往昔,亦非脱胎换骨,倒似一棵老树,旧根深扎于黄土,新枝却奋力向上,伸向更广阔的天空。

白土岗的未来,是乡土根脉与现代气息交融的画卷,是传统智慧与创新活力碰撞的火花,这片承载希望的土地,正向着一个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特色显的锦绣未来,坚实迈进,书写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石为璧,河南南召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南阳市作协会员,南召十佳通讯员,南召作协理事,学国学,读诗词,做宣传,教过大学语文、英语,足迹遍布南阳400余村,作品总浏览量已达6000万人次以上。)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