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红色经典 > 文化旅游 >

漫步博望坡

前些天,听说方城县博望镇有一个本家的侄子,生意做得很不错。他研发的产品“宛梳”被评为“南阳礼物”,我很是高兴。于是就产生了去博望走走看看的想法。

坐车到石寨的丁字口侄子开车把我接到了他的工厂里,俩人一阵长谈,从企业如何起步,如何壮大,又谈到他们传承的“方城梳篦”申遗,最后谈到两地民协的工作。(侄子是当前方城县民协主席)无话不谈,津津乐道。其间谈到三国时期火烧博望坡战役。侄子说午饭后要带我去看看。

博望坡位于河南南阳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系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形地貌依稀昔日古战场的风貌,又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博望坡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西汉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功勋卓著,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前123年)封“博望侯”于此,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博望扼守宛城北路官道,是南阳重镇,因位于南阳盆地之中,土地十分肥沃,气候适中,是一处难得的良田、两汉时已非常繁华,据当地百姓传说45里博望屯。博望古城内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清末和民国时期尚有东西阁门和吊桥古迹,同时有内城、内河和寨墙等旧城遗址。古城内,白跳河穿城而去,一座三孔古桥屹立河上。桥上依稀有汉画,有飞马图、斗羊图、星象图等。

饭后,我和一位老兄在侄子的陪同下,一路向博望坡进发。侄子一路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古博望的历史地位、军事要塞、风土人情和工业重镇,我们走在古驿道上,踏着青石板铺就的驿道,穿越了整个古博望,看过了三元殿、张骞祠、敬德桥、一步三眼井、古城遗址。听着侄子的介绍,我对古老的博望有了大致的了解。看来侄子对博望的历史渊源了解甚多,他当方城县民协主席真是实至名归啊。不一会我们到了博望坡,这里没有一点古战场的遗迹,只有一棵枯死的柘刺树算是火烧博望的唯一见证人。

相传,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战,也是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征讨刘备。

刘备闻讯后,立即召集将士,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要求众将依计而行。夏侯惇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惇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燃着,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夏侯惇带领部分军马突火而逃。此时,关羽见火起,出兵截住粮草,一把大

火,粮草全部燃着。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脱。张飞见火起,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着辎重。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脱。

这一仗曹军死伤无数。刘备赢得了从所未有的第一次全胜。有诗云: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如今,博望坡有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对过往的行人诉说:诉说着当年三国战士的英勇和顽强,诉说着这里的拼杀和流血。那棵枯死的柘刺树,高5.9米,粗2.2米,虬枝盘旋,木质裸露,为火烧博望坡时的唯一幸存之见证。这棵树虽死了多年,旁边也生出了一株小柘刺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象征着柘刺树后继有“人”。无论枯死的树还是枝青叶茂的柘刺树都在证明这场战争的惨烈,都在证明着那些沉睡地下的三国战士的英勇和不屈。在博望坡看到了一些横七竖八、大小不一的长条石散落在田间地头,像沉睡千年的古代将士,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场名载史册的战争。枯死的柘刺树,虽然已无生命二十余年,但仍然坚毅地站在那里,凝重而粗犷,遒劲而生动,为博望坡平添了几分悲壮和苍凉。 

漫步在这昔日的三国古战场上,寻觅那历史的旧痕。不见昔日翻卷、腾飞的烈焰,也不见战士被火烧的惨景。是的,时间都过去了两千多年,怎还能见到过去兵家你死我活的争战呢? 面对三国鼎立的格局,成也好,败也罢,终究成就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想到这,我想起了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想到这,我的心一片坦然。夕阳西下,晚风习习。我回首望去,历史的风雨将当年的博望古镇剥蚀得面目全非,但那段壮烈悲壮的历史却沉淀下来,代代相传,让世人永远铭记。 (卞广军)

责任编辑:朱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