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山

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命名大会。张阳灿 摄

光阴似箭不能留,

三十春秋如挥手。

鞠躬尽瘁为人民,

泪雨佳节思挚友!

2025年10月1日前后,为纪念首位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的原铁道部十四局修造厂工人蒙标成病逝30周年,我再次饱蘸热泪、整理出《生命的火焰》(——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划过心灵的陨星》(——蒙标成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在寻找一颗星》(——访蒙标成的妻子安银花)和《让生命的火焰激情燃烧》(——蒙标成事迹采写发表的前前后后)4篇系列报道,在本媒体和众多网络平台发布后,又一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许多读者纷纷发表激情感言、评论和诗篇,现摘编少许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

孔柏岭

河南油田油气田开发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孔柏岭在《蒙标成值得永远铭记和怀念》一文中写道:读了李佩山采写的《生命的火焰》(——追记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等系列报道,我深刻地认识到:伟大产生于平凡之中,越是平凡事迹的累积,越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越能长久不衰,激人奋进。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没有常人所不能及的英雄壮举,却能打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蒙标成事迹的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发掘出众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普通英雄模范人物,在许多中央和地方媒体平台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和听众的强烈共鸣。他们纷纷赞扬蒙标成“平凡中蕴含着崇高”“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树起了青春的路标”,愿蒙标成的“英魂永存”“火光不灭”“精神代代相传”!

纵观古今历史,敬业奉献的人,值得人们尊重;敬业奉献到极致的人,更值得人们崇敬、铭记和永远怀念。如三国时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舜帝时代“克己奉公,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周恩来总理,一生致力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堪称典范!

蒙标成也是这样的人。虽为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但他的敬业奉献精神,却是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地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李佩山(左)向中铁十四局集团部分宣传骨干介绍蒙标成的事迹。 杨德政 摄

江西省赣州市读者孙东丽在《不灭的生命之光》一文中写道:蒙标成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需要无数个这样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人,时代呼唤蒙标成。

蒙标成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召唤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奋工作,艰苦奋斗去夺取辉煌的成就!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读者袁春雷在《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中写道:当我读完通讯《生命的火焰》后,蒙标成那崇高而伟岸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蒙标成匆匆走完35年人生旅途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芸芸众生中,他只是个普通的工人通讯员。他像一只春蚕,吐尽了最后一根丝;他像一根蜡烛,流尽了最后一滴泪;他像一颗流星,留下了最后一道光;他像一块铺路石,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蒙标成从不乞求什么,只想用手中的笔将筑路工的艰辛报道出来,只想用相机将他们的风采展现给人们。为此,他废寝忘食,挑灯夜战,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临终之际,亦没有任何索求。

蒙标成虽然匆匆地走了,但是对于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他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巍然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杨喜声

山东老年大学燕山校区书画协会副会长杨喜声在《热爱与坚守》一文中写道:蒙标成,一位在平凡岗位上的铁路工人,却用无悔的生命诠释了何为“热爱与坚守”。他冒着1450摄氏度钢水高温的辐射拍照,只为留下炉前工真实感人的瞬间;他病逝3年之后,被中国记协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基层通讯员。

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蒙标成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工余时间投身新闻事业,始终如一地坚持为党报写稿,宣扬工人队伍中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心有不甘地念叨着那篇没有写完的《筑路工人话住房》稿件……

蒙标成的事迹通过李佩山饱含热泪的笔触,跨越30年的时空和沧桑,如今读来依然撼人心魄。这组深刻的报道不仅是对个体的追忆,更折射出时代的呼唤和人们强烈的精神需求。蒙标成用镜头和文字传递工人群体的奉献,而记者李佩山则以“记录者”与“践行者”的双重身份,将蒙标成的平凡升华为伟大的史诗。

读完《生命的火焰》等蒙标成事迹的系列报道,我深深地感到伟大往往藏于平凡的细微之中,唯有真诚担当、敬业奉献、铸造辉煌,才能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点燃照耀人们前进的不灭的火焰!

在蒙标成荣誉称号命名大会上,时为他工作继任者的姜莉报告蒙标成的事迹。右为时任铁道部十四局党委书记王德臣

山东省烟台市读者罗咏桃在《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一文中写道:我喜欢参天的大树,美丽的鲜花,也喜欢那没有花香,没有树高,遍及天涯海角的小草。蒙标成就是这样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无私无怨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企业、社会和他所孜孜追求的新闻事业。

我想,每一个读过《生命的火焰》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我们通讯员队伍中,那个闪着光芒的名字——蒙标成。《生命的火焰》的作者李佩山,在《让生命的火焰激情燃烧》中详细地介绍了采写蒙标成事迹的前前后后,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蒙标成的命运坎坷,父母早逝,大哥病故,二哥致残,妻子单位发不出工资,一家人里里外外全靠蒙标成。就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蒙标成却自费5000多元买了一台微机,准备更好地从事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企业、为职工、为社会作贡献。我不知道那些一顿饭花掉上万元的人看了会怎么想,或许会在心里轻蔑地叫声“傻瓜”。

可是,正如《生命的火焰》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和千千万万个这样的通讯员的奉献牺牲分不开。没有蒙标成这样的“傻瓜”,那一篇篇闪着智慧、透着善良、启迪和教育着一代人的文章,就不会见诸报纸、杂志。正是有了这样的“傻瓜”,我们的心灵才逐渐变得透明,变得纯洁……

我是文学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孩子。现在,我所处的环境是蒙标成所不能及的。但我却发愁达不到文学的彼岸,总是在岸的这边徘徊。我愿追寻着蒙标成坚实的足迹,走一条令自己和所有关心我、爱护我的人们都感欣慰的路,让“生命的火焰”永远燃烧,光照人间,绚烂如画……

王洪杰

北京市海淀区读者王洪杰:看了众多媒体发布的关于中铁十四局修造厂已故工人蒙标成事迹的系列报道后,我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蒙标成虽然英年早逝十分不幸,但是他能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全国第一位被中国记协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的人,成为全国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我认为他又是非常幸运的。一是他立足岗位,忘我工作,敬业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二是他有幸被一位善于发掘“真金子”的记者遇到了。

于是,蒙标成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感动和学习,进而获得了当之无愧的多项荣誉。作者李佩山是一位长期坚持传播正能量的人,为伸张正义,弘扬英雄事迹,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到工人何卫红被杀害的现场察看;还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到英雄家乡广西上林县偏僻的山村采访;返回后把自己关在屋里,废寝忘食,连天加夜地写作……  

最终,何卫红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罪犯受到了严惩,英雄受到了褒奖,被山东省委追认为共产党员、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省总工会追授“无私无畏好工人”称号、团省委和全国铁道团委联合追授“无私无畏好青年”称号。而此时的李佩山却面憔悴、两眼布了血丝、双脚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张树荣

河南省兰考县供销合作社原修志办公室主任张树荣:我的兰考老乡记者、作家李佩山,近日连续发表了他30多年前采写的《生命的火焰》等四篇关于蒙标成事迹的系列报道,篇篇都是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极佳作品。

这些作品尽管多年前就曾经在全国引起过轰动,引发了潮水般的好评,但今天读起来仍然是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好作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正如穆青等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县委县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那样,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依然充满很强的感染力。李佩山不愧是一个优质高产的作家,是一位充满责任感、正义感和紧迫感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时代需要这样有良知的人。李佩山和他的作品中的英模人物一样,都是在用心血、汗水和泪水,有时甚至是用生命在书写忠诚的人生。我佩服这种执着追求,忘我奉献的牺牲精神。他这次又一波在河南党建、今日头条、都市头条、中国法治、中国国情等网络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和大家见面了,都是难得的好文章。

时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郑梦熊的题词

许多读者纷纷留言,甚至是多次留言,都是深受感动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杰出的作品影响致深、致广、致远是必然的。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为社会奉献优秀精神食粮这项劳神费力的工作之中,一篇篇经典不朽之作,凝结着他的真情和智慧,也必将在我国文坛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我真诚地为兰考人民的好儿子、不遗余力弘扬人间正气的李佩山同志点赞!

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戴舟,在《崇高的追求 闪光的人生》一文中称赞:“蒙标成是业余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是千千万万个雷锋、徐虎、李素丽式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他的一生是闪光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荣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