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8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籽籽同心,共绘同心圆”实践团在毕雪燕、刘丽霞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河南省郑州市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教育活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城垣遗址博物馆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载了从商代亳都到现代郑州城3600多年的历史变迁。郑州商都城市规模巨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古都布局的基本规制,展现了各民族交流融合对城市发展变迁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东城垣遗址博物馆,队员们参观了不同朝代百姓的生活器具。古代城市的变化不仅体现着政治、经济的变化,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交流冲突与融合,是各民族互动与融合的缩影。城市的兴衰往往伴随着不同民族的碰撞与交流,是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从商代亳城到现代郑州,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共同的努力与团结,城市始终都是民族交流融合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此次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年学子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更是民族团结融合思想的又一次传播。队员们在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对来访的老人与青年进行民族团结宣讲,在宣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各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思想认识。全国各族人民应当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竭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