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城建学院“青马星火宣讲团”走进河南省鲁山县,开展了一场以“聆听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深度教育活动。此行,师生们带着敬意与思考,探访了92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庆祥,将课堂延伸到革命历史的亲历者身边,在口述史采集、沉浸式党课与具体实践中,探寻革命精神的当代力量。

一名通讯兵的坚守和担当

王庆祥,1933年生于河南鲁山县一个贫苦农家。1951年,刚满18岁的他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担任后方通讯兵。

面对师生的访谈,王庆祥提到1952年冬天的潜伏任务时,形容当时的严寒几乎令人肢体麻木。提及自己和战友们靠掐腿保持清醒的经历,他语言低沉:“流血了反而还能觉得暖和一些。”最终,他拖着严重冻伤的右腿,将情报准时送达。这次任务留下终身残疾,也铸就“人在情报在”的使命信条。

在随后的战斗中,王庆祥参与建立了至关重要的“三公里情报接力站”,在青川江阻击战等关键战役中,构筑起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信息生命线。提及牺牲的战友,老人抚摸着珍藏的军功章,声音低沉:“比起他们,我这点伤算什么...”透着无言的牺牲与对战友深沉的怀念。

抗美援朝老兵口述战争过往。李昊豫/图

创新党课,共话传承

在鲁山县肖老庄村党员活动室,一堂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特殊党课正在进行。92岁的王庆祥、村党支部书记与河南城建学院带队老师,共同为青年学子解读信念的传承。

村支书带来了村里的《英雄谱》,其中收录了包括王庆祥在内的17位鲁山籍抗美援朝老兵的事迹。“这些都是我们走访收集的第一手材料,”村支书介绍道,并特别讲述了王庆祥退伍后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带领村民修路架桥、建设家乡的历程。从确保战时通讯畅通的战士,到疏通乡村发展脉络的建设者,岗位在变,服务人民的心从未改变。

带队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一转变背后的精神脉络:“岗位更迭中,可见共产党员的初心传承”。党课尾声,青年学子们围绕在王老身边请教。王老现场写下“听党话,跟党走”六字寄语,学生毛文洁在实践日志中表示,这不仅是文字的传承,更是信念的延续。

宣讲团师生、村委会领导和老战士共同开展党课教育。李昊豫/图

从聆听到行动,精神血脉的延续

宣讲团此行不仅是聆听者,更是行动者。他们将学习感悟和内心的激荡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王老精神的感召下,投身乡村服务:协助老兵完成社保认证并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将敬意落到实处;在肖老庄村小学开设红色课堂,故事会、革命主题剪纸、互动小游戏,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知历史,感悟精神;组织村民清理河道垃圾,设立防溺水警示牌,以实际行动守护乡亲们的安全与家园环境。

这些具体行动既是对老战士服务人民精神延续,也是青年学子提供了基层历练的平台。学生郭寒冰在实践日志中,深刻记下了王老那句朴实却铿锵的话语:“只要还能动,就要为乡亲们做点事。”这句话,成为青年学子躬身行动的源动力。

宣讲团开设的红色课堂。李昊豫/图

星火不息,青年的感悟和方向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在师生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分享会上,宣讲团成员们交流着最深的触动:王老讲述的雪地里“掐腿取暖”也要完成任务的故事让他们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做刻进骨子里的“绝对忠诚”;从史料中发掘的“罐头盒传情报”等战场智慧,让他们看到先辈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和创造力;最深刻的,是从王老“战场通讯兵”到“乡村建设者”的人生轨迹中,看到了那份“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的初心,始终未曾动摇半分,散发着穿越时代的力量。

“未来,我们会让这样的‘行走的思政课’常态化、深入化,真正走到乡村田间地头”带队老师王璐璐总结道,青年一代需要从三个方面持续成长:首先是在理论学习中真正弄懂道理,心里扎下根;其次是走近英雄人物,感受那种纯粹的信仰,化为自己的滋养;最终是将所学所思落到实处,用切实行动担当起时代的责任。这堂在鲁山大地上进行的思政课,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让历史的回响成为青年前行的号角。(通讯员 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