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指引下,8月12日至14日,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中医药科技创新大会”在郑州盛大召开。此次会议以“中医药智能生物制造前沿探索与产业转化”为主题,宛如一座汇聚智慧的桥梁,将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专家学者紧密相连。他们跨越山海、齐聚一堂,共同探寻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奉献着中国智慧与责任担当。

政策领航中医药发展,筑牢健康中国与全人类福祉之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本次会议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聚焦中医药科技创新,探索其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应用,助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快速向前。

会议开幕式上,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表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典籍,以草木为笔墨,以方剂为章句,书写着华夏文明对生命与自然的终极叩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河南大学副校长王学路表示:中医药根植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生产实践和疾病防治中积淀而成的智慧结晶,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彰显其独特价值。以康文艺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紧密团结、上下同欲,以药食同源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理念,积极赋能中医药发展,已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尹洪斌表示: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是推动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的重大工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民族赖之以兴,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中医药作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指出,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校企携手,合力托举中医药科技与产业迈向新高度

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征程中,校企合作是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能够开展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企业则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二者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中医药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会议期间,河南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王磊教授和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红霞女士共同为“河南省特殊食品重点校企研发中心”揭牌,这一举措标志着校企在特殊食品研发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开启。该研发中心将聚焦特殊食品的研发,结合中医药的药食同源理念和现代营养学知识,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特殊食品,如针对老年人的营养补充食品、针对运动员的功能性食品等。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有望在特殊食品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推动特殊食品产业的发展。

同时,会议主办方还分别与濮阳市恩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牧一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洛阳奇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签署合作协议。这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如同为中医药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注入了强大的催化剂。与石油化工企业的合作,将为中药提取和加工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将促进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与动物药业企业的合作,将拓展中医药在动物保健领域的应用;与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将推动中医药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将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实践化的平台。

相信在科技和产业的完美结合下,中医药领域定会硕果累累,迈向更高的台阶。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还能为解决社会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向世界,中医药国际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全球疫情后时代,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本次会议宛如一个国际交流的大舞台,邀请了来自美、日、韩、以及新西兰、马来西亚、荷兰、埃及、塞尔维亚、黑山等国的专家,共同探讨中医药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作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姿态。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Geoffrey I. N. Waterhouse院士分享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这一技术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是关键问题。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中药中的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有助于保障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信任度。

日本国立健康科学研究所伊藤美千穂教授系统介绍了汉方药的监管科学体系,推动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日本在汉方药的研究和监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通过学习借鉴日本的监管科学体系,结合我国中医药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国际标准,使中医药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医药体系,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教授Bey-Hing Goh报告了生物功能分子发现研究的历史、进展和未来。美国诺丁汉大学杨妮副教授就石斛风味化研究进展分享了从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到风味形成机制。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肖航以陈皮为例报告了基于肠道菌群的精准营养策略在药食同源中的应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郝磊教授分享了Ω- 6/Ω- 3比例平衡与健康的关系所在。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Jelena Milesevic研究员关于巴尔干半岛营养科学的探索,均体现了中医药与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互学互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传统医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全球传统医学的发展。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也为全球健康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台湾地区、澳门地区的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这意味着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深远影响,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全球华人的根脉。

科技赋能,智能生物制造,开启中医药现代化新引擎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指引下,本次会议重点探讨了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科技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为传统医学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前沿科技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如中药成分复杂、质量控制困难、作用机制不明确等,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在报告中指出,生物制造技术可大幅提升中药活性成分的生产效率,降低药物成本,助力普惠医疗。传统的中药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天然药材的采集和提取,存在资源有限、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而生物制造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手段,在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能够产生中药活性成分的微生物或细胞,实现中药活性成分的高效合成。这一技术的应用,将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中医药的优质服务,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群,对于推动中医药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教授则通过合成生物学改造微生物,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高效合成,为抗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路径,为攻克癌症这一全球性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癌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传统的抗癌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大、疗效有限等问题。中医药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抗癌活性的成分,但这些成分的含量往往较低,提取难度较大。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微生物,可以使其高效合成中药中的抗癌有效成分,为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传统化疗药物对人体的伤害。

会议特别设置的“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讨论环节,成为了前沿技术交流的热点。在这里,专家们探讨了大数据、AI辅助药物研发等前沿技术。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火麻仁四肽,为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且成功率较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这一成果展示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药研发中的巨大潜力,有望为这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此外,会议特设青年科学家专场,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青年学者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具有创新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等优势。通过这个平台,青年学者可以与国内外顶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合作,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拓宽研究视野。这一举措激发了年轻一代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力,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

药食同源,从传统智慧到全球健康产业的华丽转身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大健康产业的关键增长点。它强调食物和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许多食物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天然健康产品的需求增加,药食同源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养生智慧转化为现代健康产品,服务全球市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印遇龙在发言中,详细阐述了中草药从种植、采收、炮制,到组方、加工、成药的全过程,以及必须遵守的中草药要素。他指出,中草药的种植要遵循生态农业的原则,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和种植方法,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采收要掌握最佳时机,确保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炮制要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和现代标准进行,祛除中药材的毒性,增强其疗效。同时,他还介绍了中草药在农业和养殖业的应用历史,探讨了中药代替西药的可能性,以及中草药助力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尤其是“中草药与动物绿色生产”研究,通过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量,生产出更加安全、健康的动物产品,为生态养殖提供了新方案,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西兰食品科技院、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孙东晓教授提出了药食同源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路径,为推动中国特色健康食品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她认为,要实现药食同源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药食同源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国际合作,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标准,推动中国药食同源产品与国际接轨。孙东晓院士建议,即便外部环境不足,中国药食同源的理念和实践尽可以形成标准化和现代化,进而走向国际化,这一路径的实施,将使中国的药食同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为全球健康产业贡献中国方案。

共绘蓝图,以中医药为纽带,书写全球健康新篇章

本届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中国践行“健康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窗口。通过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中医药正从传统医学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让这一千年瑰宝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中医药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全球健康事业的前行道路,共同书写人类健康事业的新篇章。

正如该会议发起人、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康文艺教授所言:“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我们通过搭建国际化会议平台,向世界输出中医药文化,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平台和项目;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培养一批既懂中医药又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信任中医药。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必将在全球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龚海波 焦燕芳 李帅鹏 商鹏宇 徐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