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村超”“村BA”持续火爆,不仅吸引数万观众现场助威,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亿万网友围观。没有明星球员、没有商业包装,纯粹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草根赛事,为何能成为现象级文化IP?这背后,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强烈表达,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火爆背后的深层逻辑,首先,是“接地气”的魅力。全民参与,球员是农民、裁判是老师、啦啦队是村民,打破专业赛事门槛,真正体现“人民的运动”;文化共鸣,中场表演的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秀,将体育与民俗结合,展现乡土文化自信。其次,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流量变“留量”,榕江县借“村超”带动旅游收入增长35%,体育IP成为地方经济新支点;治理创新,政府“搭台不唱戏”,通过赛事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如自发维护秩序、清洁场地。  

从“村赛”看中国式现代化。对比城市马拉松,北上广马拉松商业化程度高,而“村超”纯粹由热爱驱动,折射城乡文化多元共生。国际视角,类似英国社区足球联赛、美国小镇棒球文化,草根体育是培育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如何让“村赛热”持续升温?避免过度商业化,保留原生态特色,警惕资本无序介入导致变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多村级体育场地,让“运动下沉”成为常态。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体育+非遗”“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可持续IP。  

“村超”的火爆证明,最动人的故事往往来自泥土之中。当每一个村庄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主场”,乡村振兴便有了更澎湃的内生动力。(中共新郑市委组织部   张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