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发展,提出了“两高四着力”的重要指示,这为河南在新时代的发展锚定了方向,其中第一个着力就是要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盛夏七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当大多数人在空调房里避暑时,农学院师生们却毅然投身于田间育种工作,在高温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大豆播种与玉米授粉工作,用汗水诠释着对粮食安全的执着追求与责任担当。
在大豆种植试验田里,生物学科的20余名教师带领70余名硕士、博士生组成的工作团队在中原农谷——“河南大学未来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开展田间试验,在500余亩的试验田开展大豆遗传资源繁育、优良品种选育、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试验。师生们头戴草帽,手持工具,穿梭在田垄间。尽管烈日炙烤着大地,汗水湿透了衣衫,大家却没有丝毫懈怠。老师耐心地向同学们讲解播种要点,从种子的间距、深度,到土壤的湿度要求,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实践,仔细地将一颗颗承载着希望的大豆种子播撒进土壤,期待它们在未来茁壮成长。师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划区、播种、覆土等工作。种植的试验材料超过1万份。本次田间试验同步启动新型种植模式下大豆基础生物学研究与新品种选育等项目,直接对接多项前沿课题。参与实践的学生表示,这场从实验室移液枪延伸到田间锄头的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藏粮于技”的现实内涵,也是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环节。让大地长出“金豆豆”需要青年人才接力耕耘,今秋该试验田的收获数据有望为我国大豆产能提升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在玉米田间试验区,玉米授粉工作也在紧张进行。玉米授粉是决定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师生们身着长袖工作服,戴着防护手套,小心翼翼地采集玉米花粉,然后精准地授粉到雌穗花丝上。高温下,玉米叶片边缘锋利,不时会划伤皮肤,但大家全然不顾,一心专注于手中的工作。他们深知,每一次准确的授粉操作,都可能为玉米的丰收增添一份保障。“虽然天气炎热,但田间实践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真正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农学院的青年教师朱艳彬博士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在这样的实践中,不仅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际,更深刻体会到了农业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坚定了自己投身农业事业、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的决心。
从清晨到傍晚,农学院的师生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构成了夏日里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线。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三农”的使命,不畏酷暑、不惧艰辛,用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为大豆和玉米的研究和育种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必将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
学院其他科研团队暑期也坚持在科研和育人一线,在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和食用菌精深加工、小麦油菜等作物资源创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这些进展不仅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更彰显了学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显著成效。(曹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