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开华

时代长河奔涌不息,总有一种忙碌的身影,以纯粹信仰为笔,滚烫赤诚为墨,在时光卷轴上镌刻超越功利的壮丽史诗。深夜展读李佩山同志倾注心血撰写的《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系列文稿,字里行间奔涌的无限敬仰与深沉热泪,让我触碰到一颗为英雄精神传承而灼灼燃烧的赤诚之心。
这位从兰考大地上走出来的原中铁十四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以非职业新闻人的身份,躬身耕耘40余载,将传播焦裕禄精神熔铸为生命的永恒坐标。这份坚守,既非职责所系,亦无利禄相诱,全凭自觉自愿。
支撑他步履不辍、义无反顾的,是深植于故乡血脉的精神烙印,更是对党和人民至死不渝的赤胆忠诚——其境界之高,付出之多,影响之大,令人肃然起敬。
一、故土铸魂:风沙淬炼赤子心

兰考,这片曾被风沙、盐碱和内涝“三害”肆虐,使焦裕禄以生命守护的土地,是李佩山魂牵梦绕的根脉所在。
少年戎装,军旅淬魂,故乡口耳相传的焦裕禄事迹,却如不灭的火种,深植于心田。焦裕禄带领乡亲们锁风沙、斗盐碱、排内涝的铮铮铁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无悔赤诚,早已融入他的精神血脉。
即便后来执掌企业宣传重任,工作疆域远离豫东平原,可他那份源于黄河故道的深沉力量从未消减。这份纯粹由乡情与信仰点燃的初心,让他在世事纷繁中始终心系一事:让焦裕禄精神的星火,燃成神州不灭的灯塔,照亮世人前进的航向。
二、赤诚燃灯:孤灯长夜守初心

身为一名央企宣传部部长,他在尽职尽责深耕企业文明天地、采写报道推出何卫红、蒙标成和袁绪宏等一大批在省部乃至在全国过得硬、叫得响的英模先进典型的同时,却毅然擎起另一盏心灯,照亮了一条超越本职的信仰之路,义务传扬伟大的焦裕禄精神。
40余载春夏秋冬,无论是在职时挤出珍贵探亲的假期,还是退休后倾尽心力,他自费辗转故乡兰考,步履遍及田间巷陌,双手采撷岁月遗珠。闲适的退休时光、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皆让位于孤灯长夜、通宵达旦的伏案疾书。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当下年近古稀的他,仍怀揣对英雄的一往深情,焚膏继晷梳理史料、精研细节、打磨《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的系列文稿。一页页情真意切、精诚所至的手稿,承载着穿透历史尘埃、还原英雄母子精神本真的神圣使命,撞击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这份超越职责藩篱、摒弃功利算计的执着追求,在浮躁喧嚣的今天,犹如浮世浪潮中的精神砥柱,岿然屹立。其动力之源,唯有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丹心一片,对社会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对英雄精神永恒不灭的信仰火炬。
三、无酬守志:明月清风鉴丹忱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李佩山就是爱因斯坦这里所说的那种“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的人,就是“不追求物质的东西”“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人。本可倚丰厚退休金安享岁月静好,他却将晚年时光悉数奉献于精神传承的高地。
他采写的《洒向人民都是情》《沿着老焦的脚印走》《焦书记,您可以暝目了》等60多篇作品,都是用心血、汗水和眼泪凝成的反映焦裕禄和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真实写照。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在广大读者中都引起了良好反响。
他眼前正精心雕琢的《追记》系列,耗费心力尤甚,却依然不图任何报酬。面对不解与疑惑,他却十分淡然:“就是为了让世人铭记、学习和传承伟大的焦裕禄精神。”在他的心目中,焦裕禄精神乃民族瑰宝,是激励世世代代砥砺前行的磅礴伟力。唯愿此精神之光穿透时空迷雾,烛照千万心灵此心足慰。
这份无欲无求的奉献,如澄澈明镜,映照出灵魂的高洁纯粹,折射出穿越时空的价值光芒,为时代矗立起一座无言的精神丰碑。
四、星火燎原:丹心化雨润山河

李佩山的坚守,绝非寂寥独吟。而是以最朴素的行动昭示:平凡之人,凭一颗丹心赤胆,亦能铸就震撼山河的精神丰碑!在中央领导同志题写的《中华魂》牌匾上镌刻着:“李佩山同志: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已被载入大型文献《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
40多年来,他的一篇篇心血之作,尤以当下正通过中视网、中国囯情网、中国法治网、中国妇女网、今日头条、北京头条、都市头条、河南党建网、顶端新闻、河南传媒网、大象网、企业观察者网、大众网、海报网、山东工会网、山东法制网、北京政报传媒在线、今日报道网、新黄河网、网易、百度、搜狐网、新浪网、中国铁建网、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文化网、白浪情网、东北作家网等网络和《中国妇女报》《中国铁道建筑报》《山东工人报》《老年教育》等报刊共计30多家媒体平台,推出的《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为盛,激荡起磅礴而深远的时代共鸣。
这些饱蘸深情、史料翔实的篇章,如黄钟大吕叩击时代心扉,让焦裕禄精神的光芒再次辉耀时空,直抵人心。读者不仅于此仰望英雄的巍峨丰碑,更深切地感触到一位退休老兵对党和人民那滚烫跳动的赤子之心。精神传承的伟力,早已超越纸墨,化为无声的号角:它召唤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俯首为民;鼓舞万千平凡的你我,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前行。
李佩山40余载如一日的精神长征,是一曲用生命谱写的赤诚颂歌。他以超越职责的担当、无私无我、无怨无悔的燃烧,诠释了对祖国、对人民、对英雄最深沉的挚爱。此刻,案头灯下,他正以传承者的使命担当,执笔追忆焦裕禄母子的往事。那俯首躬耕的身影,那发自心灵的文字,那催人奋进的篇章,正是赤子丹心最滚烫的具象!
在这个物欲奔涌的时代,李佩山的精神境界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同时也昭示着:真正的崇高,在于无我的奉献;真正的伟大,在于信仰的坚守。愿这份由风沙、盐碱、内涝淬炼,用40多年光阴守护,正秉《追记》之笔深情铭刻的赤子丹心,点燃更多灵魂的星火,于新时代的旷野上燎原,让焦裕禄精神在苍穹之下,永远放射出耀眼不朽的光芒!

作者:余开华,1969-1973年服役于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